第111期2013年11月1日

■發論文靠錢“堆”成潛規則 代寫論文屢禁不止

    論文買賣形成完整產業鏈,09年規模即已達10億
   武漢大學副教授沈陽披露,我國買賣論文2009年規模達10億元。用反剽竊軟件查詢,2007年的樣本數據中,72%的文章是全文抄襲,24%的論文為部分抄襲,隻有4%的文章不存在抄襲。論文買賣的泛濫催生了一個新的職業——論文掮客。在論文買賣過程中,論文掮客是聯系買家、寫手和論文買賣公司的橋梁。[詳細]
    客服一周銷售近5萬元 
   在武漢一家代發論文公司的業務量統計欄裡,清晰地列出每名客服的業務量。每年9月或者12月,評職稱前后,該公司的業務量都會激增。僅僅在一周內,一位童姓客服的業務量就有15單,銷售額高達47150元。這麼多的業務量能拿多少工資呢?一名自稱畢業於武漢某高校的男性客服介紹,公司招聘的時候聲稱月收入可以達到三四千元以上,但目前他每月拿到手的僅有2000元。[詳細]
    一家賣論文網店寄生350家學術期刊
    一家論文網店2011年的業務量統計冊信息顯示,該公司的客戶遍布上海、浙江、安徽、江蘇等10多個省市,發表的期刊包括《財經界》、《大眾文藝》、《海外英語》、《編輯之友》、《南昌教育學院學報》等近350家學術期刊。《劍南文學》、《商》、《金田》等幾十本期刊雜志公開征稿,隻要交錢,就可以代寫代發。[詳細]

    論文買賣形成完整產業鏈,09年規模即已達10億


   武漢大學副教授沈陽披露,我國買賣論文2009年規模達10億元。用反剽竊軟件查詢,2007年的樣本數據中,72%的文章是全文抄襲,24%的論文為部分抄襲,隻有4%的文章不存在抄襲。論文買賣的泛濫催生了一個新的職業——論文掮客。在論文買賣過程中,論文掮客是聯系買家、寫手和論文買賣公司的橋梁。[詳細]

    客服一周銷售近5萬元

   在武漢一家代發論文公司的業務量統計欄裡,清晰地列出每名客服的業務量。每年9月或者12月,評職稱前后,該公司的業務量都會激增。僅僅在一周內,一位童姓客服的業務量就有15單,銷售額高達47150元。這麼多的業務量能拿多少工資呢?一名自稱畢業於武漢某高校的男性客服介紹,公司招聘的時候聲稱月收入可以達到三四千元以上,但目前他每月拿到手的僅有2000元。[詳細]

    一家賣論文網店寄生350家學術期刊

    一家論文網店2011年的業務量統計冊信息顯示,該公司的客戶遍布上海、浙江、安徽、江蘇等10多個省市,發表的期刊包括《財經界》、《大眾文藝》、《海外英語》、《編輯之友》、《南昌教育學院學報》等近350家學術期刊。《劍南文學》、《商》、《金田》等幾十本期刊雜志公開征稿,隻要交錢,就可以代寫代發。[詳細]

■教育部辦法:學位論文作假取消申請學位資格


   2013年01月01日起實施的《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規定,《辦法》規定,學位申請人出現學位論文購買、代寫、剽竊或偽造數據等行為,未獲得學位的,取消學位申請資格。已獲得學位的,撤銷其學位,並注銷學位証書。如果學位申請人是在讀學生,還可開除學籍。如是在職人員,學位授予單位除給予紀律處分外,還應當通報其所在單位。

    《辦法》還指出,為他人代寫、出售學位論文或者組織學位論文買賣、代寫者,屬在讀學生的,可開除學籍﹔屬學位授予單位的教師,可開除或解聘。造假者導師、院系等未盡到相應職責的,也可能被追責。

   ■5種學位論文作假行為

   (1)購買、出售學位論文或者組織學位論文買賣的﹔

    (2)由他人代寫、為他人代寫學位論文或者組織學位論文代寫的﹔

   (3)剽竊他人作品和學術成果的﹔

   (4)偽造數據的﹔

   (5)有其他嚴重學位論文作假行為的。

■相關策劃

編讀往來

人民網要聞部出品
本期責編:楊彩娟(實習)
郵箱:shidian#people.cn (發信時請將#改為@)

掃描“人民視點”欄目二維碼

點擊查看往期“人民視點

論文年產34萬撐不起科研強國

分享到:

近10年來,盡管我國科技人員在國外期刊發表論文的增長速度位居世界第一,但絕大多數科研論文的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開外。論文量化導致嚴重的學術行政化和功利化,從論文大國,走向科研強國,任重而道遠。

年產34萬篇,真正好論文鳳毛麟角

目前我國科技人員發表論文的增長速度迅猛,論文總量大大提升。然而,總體論文質量不高及創新不足仍然是困擾中國科研發展的首要問題。

論文增速世界第一,每天近千篇論文問世

有人專門做過統計,近10年來,我國科技人員在國外期刊發表論文的增長速度位居世界第一。《中國社會管理發展報告》顯示,2006年,中國超過日本和英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科學和技術研究論文世界第二大產出國家。2007年我國就已在國際索引的工程類論文數量上取代美國,躍居全球第一。我國一年產生論文34萬,除以365天,意味著每天都有近千篇的論文問世。[詳細]

國內優秀論文首發率很低,優秀論文仍然是“SCI導向”

“我發論文都是把最好的投在國外期刊上,剩下不好的或是被退稿的,才投在國內期刊上。”北京某重點大學青年教師楊峰說,這在學術圈是公認的投稿原則,“在一定意義上,在SCI期刊發文代表你的學術成果得到了國際認可,對評職稱、學校排名都有好處,有的地方高校甚至會重獎。”[詳細]

“論文大國”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十三年9次空缺

2012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中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再次空缺,這是該獎項十三年來的第9次空缺。一邊是科技論文世界第二的“論文大國”,一邊是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第9次空缺,簡單要求論文發表的期刊和數量,折騰掉大筆科研經費,於提高學術研究水平並無多大裨益。[詳細]

34萬的“生產力”從何而來?

一味追求論文數量,像大煉鋼鐵那樣搞科研、進行“論文運動”,產出數量巨大而質量低下的論文,浪費國家的科研經費和資源,論文發表的“商業化”成為了中國論文低質量的最好注腳。職稱評定、人員晉升、學生畢業,無不與公開發表的論文數量挂鉤。水平高低、質量好壞、人才優劣,均以數量度之,甚至催生出“期刊拜物教”的思想。

論文為職稱服務,大學講師因無論文被“轉崗”

如今的論文喪失了學者交流的意義,成為評職稱、加分的籌碼。近日,在湖南大學當了11年教師的楊飛發微博稱,因沒有發表論文,他被學校轉到圖書館工作,引發網絡熱議。湖南大學人事部門表示,楊飛在科研業績方面有“硬傷”,轉崗屬正常人事調整。[詳細]

全民皆為職稱累,論文成為明碼標價、公開買賣的商品

目前的職稱評聘,不僅研究性極強的工作需要論文,實踐性很強的工作,如臨床醫生等,也必須有論文才能參加評聘。這是導致大量低質甚至抄襲論文產生的最主要原因。張帆,是內蒙古自治區一家醫院的護士長,今年因為評職稱,同樣需要刊發論文。但聯系后得知,一家名為《健康必讀》的雜志,代寫代發是1000元。同樣是醫療類雜志的《醫學與法學》,代寫代發價是800元。中間人還表示,論文是國家級刊物,可以上網,保証發布的論文能評職稱。[詳細]

學位與發表論文數量挂鉤,10余博士因未發論文被卡學位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上海財經大學率先實行碩士學位與發表學術論文“挂鉤”,我國不少科研單位和高校相繼效仿,要求碩士、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間必須在公開發行的學術期刊上發表一定數量的學術論文才能獲得學位。多年來,關於“取消研究生必須發文章才能畢業”規定的呼聲一直很高。全國各大高校根據自身情況放寬了發表論文的要求,然而,南開大學長江學者李衛東所帶的10多名博士生因沒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畢業時無法獲得學位。[詳細]

瘋狂的“學術GDP”到底“有啥用”?

論文量化導致嚴重的學術行政化和功利化

在我國科技界,流傳著“沒有弄不上去的指標”的說法。各種考核、獎勵措施之下,大家把心思都用到弄論文上,比如,提高論文引用率,發動同事們互引,並採取“社交手段”希望國際友人幫忙引﹔提高單位的論文發表量,可以搞兼職和柔性引進,所謂引進海外學者,在不少機構變為只是要求其在論文上署上本單位的名字,“成果搬磚頭”、“一雞幾吃”。論文數量和期刊檔次都上去了,但科研的真實質量卻令人憂慮,學術風氣也會出現嚴重問題。[詳細]

按我國的評價標准諾獎獲得者連年度考核也過不了

有研究者對過去2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的論文進行研究發現,41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77篇與獲獎成果有關的論文中,隻有9篇登上《自然》和《科學》,僅佔論文總數的11.69%﹔還有一位諾獎獲得者的論文,只是在一次規模很小的會議上“發表”。[詳細]

追求“學術GDP”造成了畸形的人才培養模式

在“與國際接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成為高等教育目標的情況下,“博士學位挂鉤論文”明顯是一道逆流。歐美一些研究做得很好的博士,因為他們的研究具有開創性,所以即使沒有公開發表,被引用的次數照樣很多。我國的大學盲目地為了追求“學術GDP”和所謂的“影響因子”,以學位脅迫博士生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這既違逆學術研究的自身規律,也造成了一種畸形的人才培養模式。[詳細]

“學位條例”沒有規定不發表論文不能畢業

事實上,無論是中國的“學位條例”還是教育部有關規定,都沒有研究生發表論文的具體規定﹔國務院學位辦也從來沒有過這樣的要求。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看來,盡管各類核心期刊上的論文數量爆炸式增長,但是很多都是論文垃圾。[詳細]

打破“論文崇拜”,改革評價機制

在呼吁改變學術和科研領域的不正之風,呼吁學者摒棄浮躁、回歸科研本原的同時,也要大力呼吁學術評價導向的正確,從隻問“有沒有”,一切看論文和基金的數量,轉為問問到底“能解決什麼問題”,通過科學的評價導向,讓那些有量無質的論文和科研成果失去生存的環境和土壤。

改變學術科研領域不正之風,回歸科研本原

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說,科研應該遵循“科學與問題”導向,做科研項目之前,撰寫論文之前,作者應首先問問自己,是否真的能解決問題,而不能為了所謂的“基金”、“獎項”去做科研、搞項目。基金與獎項只是枝蔓,“科學與問題”方為主干。[詳細]

不拼論文數,淡化高級職稱聘任“硬杠杠”

復旦大學在試點的基礎上,從2012年起在全校推廣代表作評審制度。淡化以往職務評聘的“硬杠杠”,隻要教師拿得出夠分量的研究成果,並通過專家嚴格評審,即便沒有在權威、核心的學術期刊上發表過論文,也能獲得參加高級職務競聘的資格。試點兩年來,已有10多位青年教師通過這一制度破格獲得高級職稱。[詳細]

寫論文要有精致的創新

誠然,國內當前搞學術做研究將SCI和SSCI論文當成一種時尚。然而,有思想寫不來規范性論文是粗糙的出挑,沒有創新去寫SCI論文是精致的平庸。做學問要能夠寫出有高引用率的規范性論文,努力走向精致的創新。[詳細]

“論文崇拜”撐不起世界科技強國,論文發表的“商業化”成為了中國論文低質量的注腳。從論文大國,走向科研強國,需要打破“論文崇拜”,回歸科研論文原本的意義。

網友留言 >> >>已有 84 條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
昵稱:
  • [網友] 發表評論:

    取消或減少論文與職稱的關系

  • [網友] 發表評論:

    教育界的職稱很不合理,論文基本都是買的,一般花伍百元能發表一篇論文。有的發表者自己的論文是什麼內容都不知道,而把精力用在教學上的不搞假反而評不了,很多高級的不如初級的,而工資確高出工作三四十年的七八百元,特別是現在的崗位工資很不合理,都是干同樣的工作,但工資差距確很大。

  • [來我這] 發表評論:

    我校的高級教師在看大門,管寢室。初級、中級教師要教課,買論文、買文憑、買一切評職稱的硬杠杠。拼命吧,評上高級就可以休息了。好怪的教育現象,多勞多得何時才能真正體現啊。

  • [網友] 發表評論:

    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 [豐收潤澤] 發表評論:

    論文不存在崇拜,論文是科研成果的一種展示,而學術期刊是一種傳播平台。之所以論文商業化是因為1、職稱評定需要發論文,2、期刊事業化的體制下缺少對市場經濟的改革,越是好的學術期刊來稿量越大,而越是差的期刊越沒有來稿,這種二極分化使得沒有市場的科技期刊為了生存,轉而把大量的業務外包,以尋求期刊的發展,然而這種看似合理的合作,短時間內就將期刊命運所斷送,大量的垃圾論文的產生,最終使這類期刊沒有了市場,另一方面,科研人員並不了解期刊出版的規則,就像科技期刊的編輯不懂的如何使用互聯網的平台去推廣學術期刊一樣,這種期刊和作者的不對接,使的一部分了解期刊出版流程又懂得使用互聯網和作者的人有了可曾之機,盜用期刊名稱,利用互聯網的便利性發布虛假的信息,或者利用非正當的手段獲取作者信息后,郵發征稿函件,郵發錄用通知,通過郵局的密碼匯款,進行詐騙,這類案件從07年開始,陸續有相應的報道,而時至今日,同樣的事件還在發生,究其原因,除了期刊本身缺少推廣和宣傳之外,我覺的監管上有不可推卸的責任。1、沒有科技期刊統一的宣傳平台,2、出現了這麼多類似的個案,沒有一個媒休,多角度的去進行剖析,我想期刊從採編、編輯、出版、發行、查閱,這些環節一個個的去抓,不可能還有論文做假,也不可能有商業化的論文,更不可能以論文為手段進行行騙。

  • [網友] 發表評論:

    全民皆為職稱累,論文成為明碼標價、公開買賣的商品A級刊物要價上萬元。論文,外語,計算機一年的產業鏈千億元。現在社會上虛的東西太多。

  • [網友] 發表評論:

    科研規范化,科學化和法制化道路!

  • [三山閑人] 發表評論:

    “當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時候,一切都將成為商品。”論文發表的“商業化”必將成為中國的一種趨勢。因為他是和許多制度和規定相伴而生的,如不拋棄或者改變那些不合理的、不符合實際的、高高在上的制度和規定,論文發表的“商業化”必然不會終止。

  • [網友] 發表評論:

    我們這中教一級都要萬把塊

  • [網友] 發表評論:

    我是一名醫師,評高級時花了幾千元買了兩篇論文,但運氣不好,還是沒通過評審,現在我是不想評了,當個醫師,隻要能更好的為病人服務就行了,所謂的專家教授都是浮雲,關鍵還是病人的認可! 取消這種形式吧,浪費了太多的紙張,破壞了環境,?I了一批無用的槍手!

往期回顧

prev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