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醫療場所暴力事件不斷,醫院內流血事件頻頻發生。據中國醫師協會梳理,今年10月17日至27日,僅10天,全國就發生6起患者傷醫事件,多位醫護人員重傷甚至死亡。
上海一醫院家屬阻撓救治,打砸全樓病區
10月17日下午,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發生粗暴打砸事件。病人家屬因懷疑醫院治療不力,對監護室醫療急救用品及設備進行打砸,並對在場的醫務人員拉扯打罵。這一過程持續了大約半小時,不僅影響了醫院正常的醫療秩序,還讓不少病人受到了驚嚇。[詳細]
廣醫二院醫生被打,1名打人患者家屬被刑拘
10月21日9時許,海珠警方接到群眾報警,稱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ICU重症加強護理病房有患者家屬與醫護人員發生沖突。接報后,海珠警方派出警察赴現場處置,將有關人員帶回公安機關調查。[詳細]
浙江溫嶺患者行刺醫生,致1死2傷
10月25日,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發生一起凶案,一名患者因醫療事故投訴一年未解決,情緒失控精神病復發,將3名醫生捅傷,其中王雲杰醫生不治身亡。日前,數百名醫護人員聚集在浙江溫嶺市人民醫院廣場內,悼念25日遇襲身亡的醫生王雲杰,並抗議“醫鬧暴力”。活動在網上得到全國上百家醫院的聲援。[詳細]
醫院年均暴力傷醫事件高達27次
近年來,我國醫患暴力沖突呈“井噴式”爆發。據中國醫院協會的一項最新調查,我國每所醫院平均每年發生的暴力傷醫事件高達27次。醫務人員軀體受到攻擊、造成明顯傷害的事件逐年增加,絕大多數人曾遭到過謾罵、威脅。[詳細]
醫療衛生界四大組織聯合聲明:對醫療暴力零容忍
針對溫嶺殺醫事件,昨日,中國醫師協會、中華醫學會、中國醫院協會、中國衛生法學會聯合發表聲明,呼吁全醫療行業、全社會動員起來,對“醫療暴力零容忍”,打擊醫院場所暴力,保護醫務人員的人身安全。保護醫務人員就是保護生命。[詳細]
醫患暴力沖突加劇,反映了醫患之間的“代理困境”。從理論上,醫生是患者的利益代理人,患者之所以願意把生命健康托付給醫生,是因為相信醫生會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但是,在現行的醫療體制下,醫患信任十分脆弱。
患者認為醫生受利益驅動,存在過度治療
英國學者一項關於中國醫療績效評估的研究顯示,57%的受訪者認為,“即使有醫療保險可報銷且有效的藥物,醫生也會開出不能報銷的藥物”﹔61%的受訪者認為,“即使診斷明確,醫生也會要求病人做更多復雜的檢查”。這說明,多數患者認為醫生受利益驅動,存在過度治療行為。一旦發生醫療差錯或者意外,甚至很小的一點語言沖突,醫患之間的信任就會解體,進而演變成暴力事件。[詳細]
醫生和患者成了利益的直接關聯者
表面上看,患者對醫生是畢恭畢敬的,但其實兩者之間的關系高度緊張。就算患者表現出了謙卑和禮貌,那也是擔心醫生表現不盡如人意,而刻意表現出來的熱情。在他們內心,對醫生還是保持著警惕﹔而醫生也沒有把患者當成是單純的救治對象,很多醫生會把患者當成是消費者,或是賺錢的工具。[詳細]
醫務人員生存環境堪憂:78%醫生不希望子女從醫
由於工作壓力較大、醫療糾紛頻發,中國年輕一代開始重新審視醫生這一職業。有評論稱中國已經出現“醫不過二代”現象——據2011年中國醫師協會發布的第四次醫師執業狀況調研報告,得出中國78%的醫生不希望子女從醫,而希望“子承父業”的僅為6.83%。[詳細]
在現有管理體制下,中國公立醫院的公益性質淡化,逐利性為人詬病。一些醫療機構存在相當比例的過度檢查、過度治療、過度轉院,加劇了患者的不滿和抱怨。
患者不信任醫生,花了錢就一定要把病看好
一方面,確實有無良醫生見利忘義,背棄醫德,影響了患者對醫生的整體評價﹔另一方面,患者不掌握專業醫學知識,對醫生有種本能的提防心理,特別是出現糾紛后,容易想當然地認為醫生搗鬼。整個社會對醫護人員的要求過高,對疾病的診斷率和治愈率知情太少,而且目前中國整體的醫療水平還滿足不了社會需求。[詳細]
醫生五分鐘看個病人,溝通不暢影響醫患關系
北京和睦家醫院血管外科張強醫生說,大醫院天天人滿為患,醫生勞動強度超負荷。和歐美醫生每天十來個病人的接診量相比,中國很多醫生每天要面對五六十甚至更多的病人。平均到每個病人,隻能給予五六分鐘,如此短暫的時間,醫患溝通如何能做到充分?一些受訪人士坦承,醫患關系惡化和頻發的暴力事件讓醫生心理負擔很大,變得更加小心謹慎,對一些年齡大、手術風險大的患者有時更願意推薦保守治療。[詳細]
社會結構與心理結構加劇醫患緊張關系
如果將醫患糾紛放到整個社會轉型的背景下,就不難看到個案中的矛盾沖突,與當前的社會結構和心理結構相關。就社會結構而言,收入差距的擴大,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加上“看病貴、看病難”,無疑會加劇醫患之間的總體緊張關系﹔就心理結構而言,基於人們對公正和秩序的焦慮,尤其是偶發性的個案被放大,向社會傳遞、營造出醫患關系不和諧的負面效應,從而更容易導致一些人在錯誤的判斷下走向極端。[詳細]
醫德缺陷,不如說是制度的設計缺陷
畸形的以藥養醫體制,是導致醫患關系惡化的制度根源。全世界的醫生都靠技術吃飯,惟有中國醫生靠賣藥生存,其公信力自然遭到質疑。最近,《柳葉刀》雜志一篇文章認為,中國頻繁發生患者殺害醫生事件,醫患關系陷入危機,醫生與藥企之間的不健康關系是一個重要推動因素。這導致醫生不是基於患者需求和臨床証據開具處方,而是基於一定的商業利益,從而損害了醫患之間的信任關系,甚至嚴重影響了中國衛生系統的整體發展。[詳細]
面對這兩個群體的利益沖突,解決方案首先應當著眼於平息怨憤、不滿,促進諒解、合作,構建信任、互利,而不是為更深的結怨或糾紛添柴加火。化解這種糾紛和沖突,根本上還依賴於有一套取信於民的訴求表達和糾紛解決機制,將激烈的利益沖突導入理性平和的法治渠道。
醫治醫患矛盾先修“信任牆”
醫患雙方本是朋友,促進醫患和諧更需雙方努力。作為醫生來講,自己的職責是為患者服務,但也需要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病人看病害怕花“冤枉錢”,病人看病害怕走“冤枉路”,病人看病害怕受“冤枉痛”。作為患者來講,也應該多一些換位思維。醫生是為患者服務的,但不是“包治百病”、“手到病除”的神仙,應該對醫生多一些寬容。對醫生不要總抱有懷疑論,不能首先就假設成唯利是圖的“壞人”。[詳細]
改革醫療體制積弊讓,讓醫生告別“藥品依賴”
解決醫患信任危機,必須從破除以藥養醫體制入手。政府在加大公立醫院投入的同時,大幅提升醫療技術服務定價,讓醫生告別“藥品依賴”,成為有尊嚴的高收入者,從而為重建醫患信任奠定基礎。目前,醫療技術服務價格嚴重偏低,而藥品、耗材價格卻普遍虛高。醫生付出的勞動,無法從技術收入中得到補償,隻能從藥品和耗材中獲得。可以說,不合理的醫療價格體系,將醫生逼進了“不仁不義”之地。[詳細]
能否建“發言人”制度加強溝通
如果在患者就醫初期就做好溝通,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矛盾。一位曾擔任醫院醫療糾紛調節委員會主任的資深醫師表示,“是否可以設定一個類似‘發言人’的中間角色,這個發言人懂政策、懂法、又懂醫,能把深奧的醫療程序通過淺顯的解釋為患者做個‘翻譯’,為老百姓做好解讀工作。”專家建議,可由社會第三方(除醫患雙方之外)組成“人民調解委員會”,作為患者的申訴和維權組織形式,第一時間介入糾紛的化解。[詳細]
是否可以把醫院的安全管理機制納入醫院評審
從具體措施上講,能否先給各家醫院裝上報警按鈕,讓醫生不至於在發生意外事件的當口孤立無援,隻有挨打的份。小小一個報警按鈕,不僅能帶給醫生一定的安全感,更能看出一家醫院對醫護人員安全的重視程度。“在發達國家,員工安全保護機制是評審一家醫院的重要指標,如果醫院無法保証醫生的人身安全,可能連開張的執照都拿不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