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流動人口已達2.36億,其中跨省流動人口佔到了67%。大量勞動人口在戶籍所在地參加了當地的醫療保險,可往往幾年后又流動到另外一個城市打工。而且這種流動十分頻繁使異地就醫和異地報銷問題越來越突出。
退休老人被迫“空巢”
對隨兒女遷到城市的老人來說,異地醫保報銷成為他們的最大難題,有的不得不放棄報銷權益,有的則因為經濟負擔而被迫在家“空巢”。戶口在江蘇的李大爺隨兒子住在北京,因病每天要去門診做腹膜透析,每月花費7000元,醫保僅報銷20%。“這還是就診醫院開恩給開了住院發票,門診一分不報。”李大爺的兒媳小梅說,“每次都是攢夠一定數把單據寄回去請親戚代報,什麼時候能拿到錢沒譜,還可能因蓋章不全單據不夠而泡湯。”[詳細]
農民工“攢病”回家
一個轉診單要蓋五六個章、在規定時間內報銷、看病單據來回核……“報銷一次跑斷腿”的經歷還困擾著在外務工人員。安徽六安市金寨縣農民楊某,在外打工查出膽囊結石,他忍痛干活幾個月,直到年底才回家住院動手術。“一進醫院,沒個好幾千出不來,回家還報不了多少,有病就扛到回家再看。”他說。[詳細]
同是跨省待遇不同
四川的汪大爺退休后來到山東聊城,和獨生兒子一起過。去年汪大爺得了癌症,在異地住院,醫保報銷難倒了他。今年汪大爺已經是第六次住院了,到現在第一次的醫藥費才剛剛報下來。住在汪大爺隔壁病房的樊先生,同樣是異地就醫,但醫療費的報銷問題就容易多了。樊先生是河南范縣人,他們家鄉的新農合與聊城人民醫院實現了互聯互通,住院費在醫院就可報銷,還能和當地患者一樣“先看病后結算”,住院不用交押金,隻需支付個人應該承擔部分。[詳細]
近年來,各地也一直在為解決異地醫保的問題而努力。而近日人社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由於客觀情況限制,各地在醫保政策方面存在諸多差異,全國范圍,內實現即時結算存在實際困難,目前暫無制度性安排。異地就醫難在技術還是另有其因?
各地醫保有差別、信息化建設滯后客觀存在
由於各地的醫保統籌層次不同,全國存在2000多個統籌地區,這些地區的醫保繳費標准、報銷比例、報銷限額等規定均不相同,甚至連醫保目錄都不一樣﹔基本醫保統籌層次低,大多以縣市一級為統籌單位,普遍沒有建立省級結算中心﹔各省之間還沒有實現醫保信息互聯互通。因此,跨省就醫即時報銷非常困難。[詳細]
信息系統建設投入財力不可小覷
有關專家直言,實行異地就醫直報,從政府角度來說,有點“花錢買虧”,信息系統的建設需要投入不小的財力。為便於農民工就醫報銷,安徽省一些縣與長三角地區一些城市的醫院合作開展了新農合“即時結報”。省衛生廳工作人員說,一條“兩點單線”的網絡系統建設成本和每年的維護費用都在10萬元左右。近兩年新農合異地報銷的費用佔支出總額的近30%。[詳細]
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間醫保基金平衡難以維系
各地醫保基金都是獨立運行,根據當地醫療水平籌資,各地基金的差距很大。流動人口一般是從經濟欠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流動,北上廣這種集中了大量優質醫療資源的城市,如果在現有模式下,給所有外地來的就醫者提供醫保即時報銷,其醫保基金賬戶將面臨超支危險。[詳細]
用自己交的錢給外地人看病行不通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副教授韓克慶認為,參保居民在本地看病,錢是從左兜到右兜,而跨省就醫則是“把錢放別人兜裡”。“用自己交的錢給外地人看病”,會傷害本地參保人員權益。我國醫保制度的屬地化管理,很容易形成地方利益保護。[詳細]
推進異地醫療即時報銷,需要建立國家級的醫保信息管理和結算平台,聯通各省級醫保管理系統,通過國家醫保基金統籌管理和財政轉移支付等手段,便捷醫保報銷,同時減少各區域在醫保繳費、報銷比例、醫療價格差等方面的差距,實現全國醫保基金使用的效益最大化。[詳細]
異地就醫須提高統籌層次
應提高統籌層次,每個省實現省級統籌,減少省內就醫帶來的異地就醫費用。省際實現參保地和就醫地的結算機制后,再逐步實現全國統一。隻有提高統籌層次,實現管理和政策的統一,才能從根本上實現基本醫保待遇的公平性。[詳細]
建立分級轉診制度,防止報銷政策“一刀切”
“既要抑制患者無序流向大醫院,又要保障真正需要到大醫院的大病、疑難病患者的就醫權益,推進異地報銷還需配套建立分級轉診制度。”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所長代濤指出,當前為引導患者在基層就醫,醫保報銷政策“一刀切”,大醫院報銷少,基層報銷多,這對大病患者不公平。報銷比例應該與轉診結合起來,遵循分級轉診的患者報銷比例高,直接去大醫院就醫的患者報銷比例應降低。[詳細]
規范新農合財務制度 確保醫保基金安全
業內人士認為,比較合理的新農合就醫流向是,一些常見病、多發病,九成的病人最好能在縣域內解決,還有一成的病人到市及市以上的醫療機構去就醫。如果往上級醫療機構移動,新農合基金的壓力就會很大。新農合盡管這幾年籌資的力度增大了,但還屬於低水平,所以需要控制病人、醫療基金流向,規范醫療服務行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