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大学校训与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

2014年09月20日15:26    来源:新民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大学校训与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

  陈大文

  大学校训是大学之魂,是一所大学对其历史传统和文化精神的抽象表达,影响着青年的价值追求,以及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的价值取向。挖掘大学校训的文化内涵及价值意蕴,探寻和思索大学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特殊意义。

  大学校训展现了一所大学的风格、气质和精神,是大学办学理念和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也是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许多大学的校训源自经典,继承和升华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伦理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互通。比如位于浦江之滨的上海理工大学的校训是:“信义勤爱,思学志远”。这八个字是上海理工大学百年发展的人文积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

  “信义勤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高度契合。而“思学志远”四字则反映了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尚思明理,学成于思,才能实现自身的学术理想和社会价值。志存高远,胸怀天下,才能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价值观。校训从“为人”的角度倡导“信义勤爱”,从“为学”的角度倡导“思学志远”,既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又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的互通是显而易见的。

  大学校训具有导向作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一致。“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信义勤爱,思学志远”……这些百年大学的校训,是激励师生奋斗拼搏的动力,“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大学校训也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一致。

  大学校训通过学校的制度和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校训塑造人格,培养德性,对大学生的精神、心灵和形象影响深远。校训内化为师生的观念形态,能产生强烈的实践动机,推动更多学生奋发有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校训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传承大学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大学校训具有教育功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统一。大学校训是大学精神的高度凝练,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是大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形载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统一。

  校训具有凝聚力、渗透力和同化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反映校园精神的校训成为团结全校师生、规范调整师生员工行为和价值取向的重要力量。为了更好发挥校训的育人功能,上海理工大学正在探索将校训、校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和文化素质课教育教学之中,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并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探讨大学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联性,把握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大学发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阵地作用,也是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的必然要求。(作者为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来源:新民晚报)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