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失信被执行人识别与拦截系统”自7月1日开始运行以来,累计有效拦截10.8万人次,臭名昭著的“老赖”难以逍遥,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和联合惩戒机制初次显示出强大的震慑力和影响力。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诚信是社会公众的基本规范,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础石,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商业欺诈、制假售假屡禁不止,虚报冒领、学术不端突破社会诚信底线,诚信缺失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市场经济发展和公民权益维护的重大难题。比起“扶不扶”的道德困境,诚信不彰的问题更为严峻,影响更为直接和恶劣。近年来诚信建设虽然提起重视,但社会失信频发的形势却并未得到遏制。究其原因,与失信成本低、惩戒轻密不可分,更与社会信用资源不成体系、各部门“九龙治水而水不治”大有关系。
正因为这样,前不久国务院发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中央文明委近日也出台《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不仅将诚信建设制度化、法治化摆上重要位置,而且更加强调政府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推动社会共治。这无疑切中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要害。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数千万个企业法人单位的国度,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涉及的内容和数据以海量计,政府一家不可能“包打天下”。如果各地方、各部门、各行业之间欠缺沟通与协调,社会征信系统即便能够建立起来,也很难发挥出失信必惩的强力震慑效应。惟有各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联合打破“信息孤岛”,让任何失信信息都不被疏漏、都必然受到严厉惩戒,社会失信行为才不会因为肆无忌惮而泛滥不止。
诚信社会里,人人都是受益者;一个不诚信的社会,谁人也无法独善其身。由此而言,构建信用体系,各个地方、各个部门、各个行业都担负着直接义务。比如,建立联合激励和惩戒制度,健全严重失信黑名单和行业禁入制度,需要法院、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税收征缴等多个部门联合执法;建立信用信息公开和共享制度,政府要牵头,各行业也要积极参与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和交换共享;而加快建立诚信宣传教育制度,则需要中央文明委有更多担当,更需要全民付出共同努力。
当前亟需做的,是在党委领导、政府推动、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下,尽快建立信用信息共享系统,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让信用信息尽快发挥起作用来。
事实上,全国一盘棋的统筹工作,早已提上日程。国务院从2012年即着手建立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由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为牵头单位,包含中纪委、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公安部、高法院等35个部门在内的工作机制,中央文明委也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虑出发,对诚信建设进行统筹协调。推进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应当对这些机制和机构给予顶层设计,进一步提高决策地位,以更好地号令各方,齐整步调。
坚持多方共治、统筹协调,把各项制度落细落小落实,我们一定可以又快又好地建立起社会信用体系,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处处受益,形成一个“不想失信、不能失信、不敢失信”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