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时,找个车位难死。每天都提前半小时上班,只为找个停车位。中午出去尽量不开车,怕回来车位被占。”因为停车,在郑州郑东新区CBD一家银行工作的小周,每天都苦恼不已。(9月17日《中国青年报》)
河南郑州在郑东新区CBD商务内外环共修建9座地下停车场,其中7座已投入使用的停车场利用率约为50%,即超过1万个停车位空置。而于此截然相反的场面是地上,路边停放的车辆排起了长龙,严重影响交通。这地上地下“两重天”的情景究竟是何原因?
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停车场的规划不合理。停车场的位置距离车主们的工作地点太远,停车后需要步行二三十分钟才能到达单位。这么远的距离违背了人们开车上班图方便快捷的初衷,当然不会有人舍近求远去停车场,宁愿每天在地面“抢车位”。另外,地面临时停车位与地下停车场的收费差别不大,更是让车主没有了舍近求远的动力。但是,眼看着造价6亿多资金的停车场空置,路面的交通拥堵情况不见缓解,如何才能力挽狂澜,充分发挥停车场作用?
笔者给支几招。首先,利用价格杠杆,调整地面临时停车位与地下停车场的收费标准,适当调高地面车位价格的同时调低地下车位的价格,给车主们一个“求远”的动力。其次,解决停车场到工作单位“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可以在停车场外设置公共自行车租赁点,车主们可以在停车后骑车上班,既加快了速度又锻炼了身体。相关部门也可以鼓励车主们团购折叠自行车,装在后备箱里,省去租赁自行车的麻烦。
公共设施建设应该充分考虑群众的需求与利益,在规划设计之初就把可行性分析到位,希望不要再出现如这几座停车场一样成为“鸡肋”的情况。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