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编辑札记

2014年09月16日09:1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古典诗文,成为最近一周的热词。从前些年引发轩然大波的“把鲁迅先生请出语文课本”,到近来的“小学课本减少古诗篇目”,每一次经典的退守,都可以窥测出现代人的浮躁与迷茫。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对于经典的隔膜与冷漠,已成为一种通病。网络时代实在称不上文化传承的好时代,却有可能成为文化流逝的时代。在这一点,中国和西方都被拧在了全球化的同一座时钟上,概莫能外。“文学已死”“娱乐至死”便是西方理论家率先发出的忧虑之声。

  或许你也常听到这样的抱怨:经典与当代生活有距离、晦涩以至无法卒读;工作忙、节奏快,无暇读书更何况是经典;还有的,干脆把经典熬成了一锅鸡汤,炼成功利主义的良方。那些故纸堆凭什么再吸引现代人?我想,读经典读的应是一种“高贵”,这是通俗读物、影视节目无法替代的智慧与美感。

  如今,打开电脑、登录微信,海量信息汹涌而至。每天被无数“知识”包围的你,是否无所适从乃至空虚无力?那些负面的信息、平庸的内容、廉价的感伤,是否让你变得麻木甚至躁动?

  而经典,为现代人打通了一道时光之门。读经典,是可以调动五官的阅读。在那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现代生活里消失的气味、声音和光线全部被召回。经典是语言的极致,是高级的色泽与质地,是高贵乃至无价的心灵体验。读经典,可以与智者交换思想。在那里,真实、批判、自省,总之生命个体对于天地万物的觉悟与发现,都能成为你的认识与观念的坐标。这更是高贵乃至无价的精神营养。

  经典是不会褪色、贬值的。本期《读书》所介绍陶渊明的诗、“鲁迅风”的文字,都属于经典的范畴,也都指向我们今天的幸福与苦恼。

  相信我,它们就是你趟过那些网络时代的污泥浊水,千里迢迢去寻找的理想中的对话者。而这条通向经典的路,不会坎坷也不会漫长。                

  (任姗姗)


  《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16日 24 版)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