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国务院日前印发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更提出三个阶段目标涉及四大领域,分别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建设,可以说涵盖了方方面面。这种信用体系一旦建立,不仅有望建立诚信社会,更可看到诚信政府、诚信商务和诚信司法。
社会诚信首先要政府诚信。“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政府的公信力是社会公信的支柱。政府公信力强,就能引领和支撑社会公信,保障和促进“人和”;政府失去公信力,就会产生治理危机,甚至导致社会无序混乱、国家祸患丛生。因此,将政务诚信放在最前面,既用心良苦,又契合诚信的演绎逻辑,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付志方在全国两会上直言,政府诚信是社会信用的“定盘星”。信用是政府的一种基础性执政资源,必须倍加珍视而绝不能虚耗透支。如果政府不做诚信表率,其他方面的诚信也就失去依恃。
政府诚信首先要官员诚信。官员信用是政府信用的基础。而现实中,有的官员弄虚作假,公然撒谎,不仅自损个人政治道德信誉,也透支折损着政府形象。政府官员守信用,是个人修为,更是必须遵守的政治伦理。
也有人说,政府的公信力,一方面来源于政府管理国家和公共事务的绩效,一方面来源于对公众的尊重、诚信和廉洁行政。诚然,在当下极易出现官民信任危机的语境中,更需要打造诚信政府。“国家诚信增加一分,法治就前进一步。”反过来说,实行法治的进程,实质上就是建设国家诚信的过程。社会公信的保障在法治,法制健全并得到严格执行,才能有效规范政府和社会成员的行为,增强人们相互交往与合作的信任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安定有序。
诚信,不仅需要政府和官员带头履行,更需要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我们已经进入陌生人社会,更需要讲诚信。有句名言说得好,“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人人诚实守信,社会才能良好运作,每个人才能过得安心。在信用为王的时代,诚信就是好口碑,就是真金白银,就是金不换的气质与魅力。守信是最好的通行证,讲诚信一路畅通,可为人生增值,可为事业助力,何必失信成为“过街老鼠”?
“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无论对官员还是对民众来说,诚信都不应是高要求,而应该是必须遵守的底线;守信应该是自觉行为,而不必去强制。如果有一天,诚信成了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气质,成为无需倡导的品行,诚信国家、诚信政府和诚信社会自然会真切到来。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