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观点1+1:官员“贪渎色假枉”与社会病有啥关系?

蒋萌

2014年05月28日15:15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宁自杀不火葬”?人性化改革忌冷血

背景: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安徽安庆市强推殡葬改革,6月1日起一律火葬,对民众家中现有棺木强行拆解,多名老人在大限前自尽。安徽省民政厅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经调查,媒体报道的几例老人死亡事件与殡葬改革政策并无关系,“谁能保证6月1日前没有人死亡呢?有些人是不是想利用这个事件抹黑政策?”

环球时报发表观点:如果真有老人抢在火葬的“大限”前自杀,那就是改革操作层面的挫折。政府和死者的亲属都对此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政府尤其需反思对改革复杂性、长期性认识的不足。殡葬改革的目标是保护耕地,促进中国社会的福祉。即使改革过程中出了问题或挫折,该怎么追究就怎么追究,但这不应影响社会对殡葬改革的基本态度。什么样的政策都可能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我们应致力于消除偏差,但这种消除应有助于推动政策的正确贯彻,而不是动辄走向对政策本身的否定。

新京报发表止凡的观点:据新京报报道,在殡改过程中,当地有些基层部门强行收缴棺木,这直接刺激到了老人——要知道,棺木是当地许多老人后半辈子最重要的“财产”,正因如此,安庆市政府也表示,殡改过程中禁止强制收缴棺木,可它在执行中的走偏,无视公序良俗和物权归属,极易引爆民怨;再者,殡改政策宣传、教育不到位,也架空了政策推行应有的互动过程,而急遽推行,也让不少人无法接受。要改变土葬,靠的不是蛮干强推,而要靠温风化雨的感召,要靠充分解释、互动基础上的循序推进。否则,难免瞬间激起反弹。

小蒋随想:如果不设定时间表,有些改革可能一直止步不前;若硬性规定“大限”,又可能引发恶性的“赶末班车”。这确实存在两难。善良的人们总是希望以相互理解的方式推进各种改革,但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与某些灰色权利又无法指望柔性政策。彪悍的改革者认为,有些代价是改革必须承受的“阵痛”,这样的言辞确实冷血。忽视人的基本权益,已使某些所谓的改革走偏,导致各种社会问题与不公。必须厘清的是,改革确有代价,但不能让被改革者付出生命的代价。以人为本,必须成为改革与社会发展的核心。

官员“贪渎色假枉”与社会病有啥关系?

背景:5月26日发布的社科院蓝皮书《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2013B2014》称,当前官员形象危机呈“多元高发”态势,主要集中在五大风险领域:贪、渎、色、假、枉。

京华时报发表赵应介的观点:官员精神层次停留在什么境界,总是会从行为上表现出来。那些“满嘴马列、满腹盗娼”的官员,就算演技再高,难免有一天会露出马脚。如因生活作风问题被免职的前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又如平时衣着简朴、家中却存放上亿元现金的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长魏鹏远,莫不如此。那些跌入贪、渎、色、假、枉等高危地带的官员,多数是“三观”尽毁的精神失足者。因此,除了由外而内加强制度监督,还应由内而外实施精神疗法,强化官员的精神信念,改造被权力扭曲的“三观”。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形,官员须先正“三观”,才能重塑形象。

小蒋随想: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官员形象不佳,并不影响人们报考公务员的热情。这两年公考降温,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央八项规定等的执行,导致“干部灰色收入少了、官不好当了”。还有一些人曾调侃,不是不想腐败,而是没有机会腐败。上述情形令人深思……一面是官员不断落马,另一面是某些非体制内人士一切“向钱看”,精神迷失、拜金主义难道不是包括食品安全、建筑质量等社会乱象与丑闻的根源?单纯讲精神觉悟显得空洞,只抨击问题干部同样可能贻误“社会病”的医治。反腐吏治很重要,草根也当自我“修身”。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