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观点1+1:财政部原处长受贿2454万印证“实权腐败”

2013年12月24日13:27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财政部原处长受贿2454万印证“实权腐败”

背景:财政部企业司综合处原处长陈柱兵,因被控从2001年到2011年受贿2454.4万元,被北京市一中院一审判处无期徒刑。

广州日报发表汤嘉琛的观点:区区一个“在北京街头随手就能抓一大把”的处长,涉贪涉腐金额竟然达到千万元级别,实在让人震惊。“小官大贪”成为一景,概括起来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其一,基层干部官职虽小但掌握的都是实权,那些在项目审批、工程质量验收、拆迁补偿发放等方面能说得上话的基层干部,很容易萌生钱权交易的邪念;其二,权力监管体系对基层干部的约束力偏弱,有关部门监督的重点往往是那些“一把手”或位高权重的高官,这给一些基层小官违法乱纪创造了条件;其三,城镇化、新医改等涉及大量财政拨款,而基层“潜规则”和不正之风更盛,基层干部更容易受侵蚀。

小蒋随想:官不在大,有实权就行。财政部企业司既管钱又管企业,其干部显然容易成为被公关和拉拢的对象。面对腐蚀与诱惑,光讲觉悟是不靠谱的。拒绝一次两次或许可以,但有些人难抵整天被金钱与美色进攻。说到底,还是权力本身具有太大的含金量,一个项目、一笔资金给谁不给谁,对地方与企业影响巨大。同时,决策又往往是闭门的,是由“关键人”拍板定夺的,有求于权者怎能不使出浑身解数加以讨好?“不怕干部讲原则,就怕干部没爱好”,这一顺口溜说明,在权力者的私欲面前,原则很可能被打折。腐败多发印证反腐的难度,但反腐归根结底还是两条,一是限制权力,二是监督权力。

执法与违法“穿一条裤子”让维权情何以堪?

背景:“陕西农民工山东讨薪被拘”经过《焦点访谈》曝光,终于有了重大进展。当地官方微博“莱芜发布”称,有关部门经深入调查,初步确认警方“鉴定”的4张收条系伪造,涉事干警被采取双规措施,而张正友等人寻衅滋事刑事案件被撤销,拖欠的200万元工资也已经打入了相关账户。

京华时报发表逄自立的观点:由于发展经济和招商引资的需要,企业家往往被政府奉为上宾。不仅给予各方面的优惠支持,出了问题,也常常想着捂盖子。以此次莱芜讨薪事件为例,不仅当地有关部门相互推诿,当地公安部门用伪造的证据办案,甚至几乎沦为矿主的打手,这其中有没有利益输送尚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处于弱势的农民工,没有得到任何帮助。

湖南红网发表刁志超的观点:倘若劳动部门能够加大对违规用工、劳动权益的监管,督促企业及时、全额、按时发放工资;工会组织加大劳动法规宣传,传授如何依法、正确维权技能,并在工人维权极需帮助的时候,及时、快速地给予维权救济,真正成为工人组织的“娘家”;卫生部门积极做好健康、职业病防护……抓好源头,把好关卡,将一些过激的劳资矛盾消弥于事发之前,极端案例还会持续高发吗?

小蒋随想:恰恰是因为“正当”维权渠道常常梗阻,甚至执法与违法“穿一条裤子”,农民工才选择极端讨薪,试图通过敏感刺激,引起媒体与当地领导的“高度重视”,再通过官方解决欠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无奈的倒逼。而极端讨薪之所以越发惨烈,则是因为极端的敏感性呈现边界递减效应,农民工不得不选择更自虐、更诡异的方式吸引眼球,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本例经《焦点访谈》曝光,还是“媒治”的路数,个案的“被解决”未必有助于正当维权渠道的疏通。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王倩)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