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评:如何摆脱“年年喊减负,年年负担重”?

郭云凯

2013年08月26日13:45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新学期即将开始,学生“减负”成了热点话题。日前,教育部公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并向社会征求意见。《规定》引发了热议,有媒体甚至用减负“国十条”来称呼这一新规定。

阳光入学、均衡编班、“零起点”教学、不留书面作业、取消百分制……一系列减负新招、硬招,确实空前严格,让社会各界充满了期待。然而,人们在讨论中,也不无忧虑,减负新规怎么落到实处,而不是看上去很美?

这种担心,从过去事实看,并非杞人忧天。实际上,近年来一边是公众呼吁“减负”的声音越来越强烈,一边是从教育部门到各地不断采取各种减负措施,可实际效果却很有限,甚至出现越减越“负”的尴尬结局。有媒体形容,“减负”就像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手上的巨石,每天被推上山,然后又滚下来,如此周而复始。

“减负”到底难在哪里?难就难在这是一道综合题,不只是做作业量、课时、考试次数的减法,还要做好多个方面的加减乘除。经过以往的教训,人们已经认识到,用单一的分数标准建立起来的升学选拔机制不改,应试教育就根深蒂固,再加上名校等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独木桥”效应之下,必然会形成拼分数、拼培训、拼课程的恶性竞争,学生负担就很难减下来。

即便是减负规定能解决学校里的负担问题,只要升学择校压力不减,唯分数选学生的规则不变,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也不管主动还是被动,都会考虑减负会不会“后果很严重”,最终无奈地回到题海战术中来,导致“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的窘境。再者,现在很多学校都把升学率与学校声誉挂钩,有的更把学生成绩与教师绩效工资密切关联,“减负令”一来,有人担心“牌子”砸了,有人怕“腰包”瘪了,难免会软执行、搞变通,让减负规定陷入空转之中。

学生减负也面临着观念藩篱。灌输式、填鸭式等教育方式还很有市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在很多地方和学校都还停留在口头上,说起来重要,心里未必认同,做起来更是可以忽略不计。从家长方面看,思想和心态更是复杂而矛盾。既心疼孩子,并感受到课业重负带来的经济压力,希望能减减负、轻松点;又放不下对高分的期盼与焦虑,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担心没有作业和考试后学不到东西,还是走不出应试教育划定的观念围城。

年年喊减负,年年负担重。这已经成了一个教育领域的老大难和“硬骨头”问题。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指出的,减负是个“一揽子工程”,不仅仅是学校一方的事情,需要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确实很有道理。面对减负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学制度、升学录取制度、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深化改革,也需要教育资源公平配置、教育市场规范等配套措施,还需要教育理念的创新,社会观念的转变,每一个环节都是减负的支撑点,也是孩子们放下包袱、健康成长的新起点。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