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师”见识一下法律的功力很有必要,但追根溯源,铲除“大师”滋生的土壤显然更重要 。一方面要阻隔权力和资本的联姻,让“大师”失去充当掮客的机会;另一方面,要提高民众特别是官 员、名人的科学素养,在伪大师面前保持理性的批判精神,须知一个迷信“大师”的国度,培养不出真 正的科学大师。
官员上微博,可以更真切地接触社会,离真相会更近。像陈鸣明这样,长期而频繁地“刷微博 ”,值得鼓励。但官员在微博等公共平台发言,必须时刻以文明理性的底线提醒自己,官员的进步言论 容易收获叫好,不当言论也容易遭遇“拍砖”。
路是用来走的,这是确定无疑的,但一条路7个月开挖6次,就让人对这个信念产生动摇,似乎 路是用来挖的,不多挖几次就不成其为路,就不能说在一心一意搞建设。
拜“大师”更重要的原因,还源于我们的社会历来讲究人情关系,这一风气当下更是登峰造极 。某些名流、官员、商人和明星深知这一点,更讲究这一点。
官员何以如此趋之若鹜?或许,所谓“气功大师”在他们眼中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他能 “保你一辈子不倒”。确实,对于他们,最希望的,也正是“一辈子不倒”。于是,利欲让他们丧失了 基本的科学常识和判断力。
过去有医坛妙手以诗为药行医治病,竟也产生奇效。“贪官诗”其实也是一味很特别的反腐药。当然这味药并非神药、万能药,只是一剂普通的辅助药。反腐重在制度建设,重在监督的常态化和规范化,“贪官诗”承载不了太多反腐诉求,重视其作用,但绝对不能迷信其药效。
商场打折会让一些消费者欣喜若狂、失去理性,处罚打折同样引来了违法违规者趋之若鹜。“原价”1600元现价700元,原本45分折后3分,这个力度若放在商场里可算是“吐血甩卖”了,可放在交通执法领域,实在让人心惊肉跳。
当前社会,各种情绪都在寻找出口,理性确实成为稀缺品。尤其是网络世界,造谣谩骂与暴力色彩浓厚,影响了人们对一些事件的准确判断和理性处理。但社会理性的形成与维系,不单靠公民的自制力与理性成长,更依赖于公权力机关和政府官员率先理性起来。
历史似乎又在重复,用卖地挣钱,用房地产投资拉动GDP。这种“见效”最快的发展模式再次成为不少地方政府习惯性的路径依赖。不过这一次,房地产还能成为拯救地方经济和财政的“救命稻草”吗?“鬼城”的出现似乎已在警示,不要忽视房地产高速发展背后的泡沫,不要以为房产只会成为资产而不会成为“负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