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评:别让泛滥的“领导小组”助长官僚习气

严力

2013年07月25日08:18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

 据报道,一些地方对领导小组的设置,随意性很大,一般只要发个“通知”就可成立,造成“领导小组”数量多、名目杂。去年,湖南省石门县所街乡一次性成立38个工作领导小组。而杭州市萧山区这类机构多达235个。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陕西省某市曾成立“推广足疗保健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各县区、乡镇街道遍地开花,一时传为笑谈。

各种类型的领导小组,进入公众视野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它其实是一种议事协调机构,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只有面临十分重要、牵扯面较广的跨部门的协调工作,才会设立。因而,所抓工作重要、突出统筹协调,是领导小组存在和运作的主要特征,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层级、提高效率,尽快拿下改革发展中一些难啃的“硬骨头”。

这说明,“领导小组”有其适用的条件,讲究设置的科学性和针对性,需要经过科学严密的论证过程和民主决策过程。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拍脑袋”、“一言堂”,本应审慎设立领导小组,却不分轻重缓急、不问现实需要、不顾民情民意,变成了想设就设、有事就设,导致各类“领导小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平心而论,不少地方设立“领导小组”,并非都是作秀,的确有重视某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的初衷。但“领导小组”一旦泛滥起来,非但发挥不了作用,而且常常适得其反。“领导小组”需要领导来牵头,于是一些领导干部兼职太多、头衔一大堆,浙江一位县委副书记竟被安排担任近40个领导小组的组长。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一心难以多用,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像这样眉毛胡子一把抓、事无巨细地管,必然是费力不讨好。

再者,大量领导小组的工作方式多以开会、发文为主,这又让不少干部陷入文山会海之中,助长了会议落实会议、文件落实文件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习气。实际上,一些领导小组看起来阵容庞大、名称很长,但其运作常常“空对空”,接不了地气、走不进现实、碰不了问题,以发文成立始,以发文撤销终,是一种沉默的“纸上机构”。

英国历史学家柏金森曾指出,老于为官之道的官僚,其基本的“为官之道”有二:一是尽量制造下属,二是官僚之间会互相制造工作以凸显自己的忙碌及重要。领导小组虽然没有新增人员编制,但其过多过滥,同样会造成机构叠床架屋,单位人浮于事,大会小会地开,大事小情地报,就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这不仅使行政效率大为降低,也会产生互相扯皮、以权代法等不良现象,与机构改革、转变职能的要求背道而驰。

在当前反“四风”、践行群众路线的大背景下,治理“领导小组”泛滥很有必要。从以往经验教训看,既大力砍削“杂草”,又防止“春风吹又生”,需要综合施策。从制度上严格规范机构设置,从观念上清除运动式、应付式等思维,在实践中坚持依法办事、源头治理,“领导小组”无序生长的现实土壤就会越来越稀薄,破解现实问题的有效路径也会日益清晰。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