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元旦档与春节档连创新高,清明档同样表现不俗。据相关平台,2024年清明档电影票房收入达到8.4亿元,超越2021年同期数据,刷新了中国影史清明档票房纪录。
近日,《追风者》迎来收官前的高潮剧情,收视率节节走高的同时,也在不断刷新热度纪录。“追风人”为何会追剧上头? 画面从拍摄角度到色调都充满了电影质感,《追风者》是总导演姚晓峰“六年磨一剑”的成果。
近日,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通报称,因网络微短剧《老师不要跑》存在剧情低俗,台词、画面、情节涉及严重软色情等违规情况,已经对其全网下线,并对多个平台上该剧的片段等素材进行了查删,播出该剧的多个小程序也已下架。下线、查删、下架,一套组合拳再次引发对于网络微短剧的关注和讨论。
今年春节假期,一批质量上乘的国产电影持续推动了电影市场的火热。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票房榜单前四中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有三部——《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第二十条》就为春节假期票房贡献了超过一半的票房,为春节的年味增添了不一样的滋味。
作为一年中最为重要的电影档期之一——春节档,2024年再创新高,总票房突破80.16亿元,观影人次为1.63亿,均创造了中国电影史春节档票房新的纪录。在排片的8部影片中,4部影片赢得满堂彩,4部影片撤档,虽然其中不乏质量上乘之作,但是票房差强人意。
8天,超80亿!2024春节档迎来开门红,交出红火答卷。不仅档期总票房超过2021年78.42亿的历史纪录,总观影人次1.63亿、总场次393.7万场,也双双刷新历史最好成绩,创下中国影史同档期新高。
连日来,电影《花千骨》持续引发网友讨论。一方面,电影上映10天,票房刚刚突破600万大关,远低于上映前1700万至4000万的预测;另一方面,电影口碑、评分惨淡,甚至被央视电影频道评为“开年第一烂”。
“大江大河系列最终篇,不枉我等了三年”“三部大江大河见证了宋运辉的成长、成熟,也陪我度过了人生中很重要的六七年,真正是岁月如歌”“生活不如意的时候可以看看大江大河汲取力量”……剧中三个月,剧外已三年,“大江大河”系列再次更新,依然圈粉。 在个性鲜明的刻画里,照见人性。
近期,东方卫视《极限挑战宝藏行·和美乡村季》正在热播,作为一档公益文旅户外真人秀,综艺之表背后是乡村之核。这一季节目将目光从三区三州、国家公园转到和美乡村,从云南边境佤族的奇丽世界到依山傍水的湖北襄阳谷城县,观众随着镜头体验草木间的烟火气和乡野里的慢生活,也在热情淳朴的风土人情和蒸蒸日上的乡土产业中感受乡村振兴的时代脉搏。
近期热播的王家卫执导的第一部电视剧《繁花》,以其极具风格的形式与跨界特色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一个香港电影导演执导一部反映上海九十年代上海滩的电视剧,本身颇似香港文化界前辈黄霑在未去过黄浦江便为《上海滩》写下“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的名场面。
2023年是中国电影强劲复苏的一年。回顾过去的一年,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全球电影总票房的约28%;全球票房前30位的电影中,《满江红》和《长安三万里》等7部中国电影位列其中。
一部描写高三生活的电视剧《鸣龙少年》在央视八套和网络平台同时上线。作为一部现实题材作品,该剧以写实的手法描绘高考故事,呈现出师生关系、原生家庭、青春成长等多重看点。
最近上映的电影《三大队》,从哪个角度都可以说是一部“强话题”的影片。剧本走向不套路,全员演技在线,且与现实社会千丝万缕的牵连,一经上映便引发观众讨论,获得了不俗的票房。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随着生态文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人们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不断增强,“回收利用”“节能减排”等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越来越成为社会风尚。
2023年,可谓是国产医疗剧集中呈现的一年,无论数量、质量都有明显提升。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创作原则,全景式反映中国医生职业与生活,对于调节社会矛盾、沟通医患关系、促进相互理解具有一定的现实引导意义。
回首 2022,文化领域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事?有人或许会说前不久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茶文化续写新时代中国非遗故事;有人或许会说《只此青绿》《唐宫夜宴》等优秀作品广受好评,让历史文化与广大观众“撞了个满怀”;有人或许会说北京冬奥盛会从会徽、吉祥物的形象到场馆、服装的设计,满含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文化味儿”托举“冬奥范儿”……重大事件不断,热门话题出圈,这一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充分挖掘,文化创新创造不断涌现、活力满满。 灿若繁星的文化事件和现象,折射出我国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定要好好传承茶文化!”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时间相关话题引起热议。
《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西游记》《舒克和贝塔》……这些“童年经典”你肯定不陌生。它们凝聚了老一辈动画人的匠心,也蕴含着历史和文化的力量。
轻点鼠标打开水墨风的一线一中轴地图,跟着飞舞的雨燕翻动历史演变、区域选址等书签,点选按钮展开皇家宫苑、市井民俗等多彩画卷……近日,北京中轴线官网试运行上线。在这里,市民和网友有了“一屏一景观、一步一洞天”的网络游览中轴线新体验,也意味着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开启数字新篇章。
“不到长城非好汉”。去长城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是亿万游客的长久愿望。
金秋九月岁稔年丰,蟹肥菊黄;神州大地田畴似锦,沃野生金。今年的9月23日是秋分日,也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明星艺人一朝“塌房”,受伤的不仅是明星的粉丝和追随者,明星背后的经纪公司也必定受到重创。从这个意义上说,经纪机构和经纪人员规范自身行为、管理明星行为,不仅是因为受到外界约束,更应是自身长远发展的应有之义。
《中西文明根性比较》是今年1月出版的,是新世界出版社以潘岳先生三篇文章为基础的结集出版之作。全书主要包括三部分,分别为“战国与希腊”“秦汉与罗马”和“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
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苏州园林、平遥古城、成都杜甫草堂......当人们游历在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也是最贴近一座城市的时刻,历史文化遗产矗立千百年,默默塑造着一座城市的气质和形象。“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历史文化遗产则是这灵魂的载体,与整座城市息息相通。
近年来,艺人“塌房”频频发生,在舆论场上引发大量关注与广泛讨论。面对失德艺人,绝大部分网民的三观很正,但也有一小部分粉丝表达了让人咂舌的观点,诸如“坚决不承认”“小事一桩”等。
《甄嬛传》变身“枪战片”,贵妃举枪扫射;《红楼梦》改成“武打戏”,林妹妹“倒拔垂杨柳”;《西游记》有了现代情节,孙悟空骑着摩托车扬长而去……一段时间以来,AI“魔改”短视频风靡,有部分网友觉得幽默有趣,也有很多网友认为过于荒谬。 针对此类现象,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出手整治,发布《管理提示(AI魔改)》(以下简称《提示》),指出“这些视频为博流量,毫无边界亵渎经典IP,冲击传统文化认知,与原著精神内核相悖,且涉嫌构成侵权行为”。
微短剧火了,其中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啥?答案是霸总。据媒体报道,在对2024年火爆市场的5000多部短剧剧名进行分析时,发现“总裁”一词出现频次最高,足足有216次,与之相关的“夫人”也出现了148次。
长时间占用参观通道和公共空间,“霸占”最佳拍摄位置;粗暴拖拽露营车、三脚架等装备,罔顾御花园等地精心维护的传统油灰嵌石子路;在展厅内进行自媒体直播,大声喧哗、闪光灯直闪……一直以来,一些不文明的参观行为不仅影响了游客的参观体验,也增加了故宫的日常运维工作的难度。 6月15日,故宫博物院发布《故宫博物院参观须知》及《故宫博物院禁止携带物品目录》,对这些不文明参观行为说“不”。
物质筑基,文化铸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当我们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精神富有与实现物质富足具有同等重要意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都必须高度重视起来。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就“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专门论述,进一步突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文化建设,进而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全局的重大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网络时代信息如海,传播如风。一旦谣言丛生、真假难辨,就有可能污染网络环境、荼毒网络生态。
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特色村镇,创新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创新农村公益电影发行放映管理机制和模式……近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实现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引,也推动了乡村文化与乡村经济的融合发展。 我国乡村文化源远流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资源与精神动力。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前不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围绕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作出了重要部署,强调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功能,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成为文明和谐、物心俱丰、美丽宜居的空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