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刚过,五一档电影票房成绩单火热出炉,以15.27亿元的全国电影总票房超过2023年同期、进入影史五一档票房前三。总成绩平稳的背后,细看今年五一档,不难发现一些“新风向”。
“很燃,很感动”“是一场视觉盛宴”“第一次了解了文献剧”,在《抗战中的文艺》上映后,许多观众都发出了类似的感慨。《抗战中的文艺》是国内首部文献戏剧电影,以其创新的形式还原历史史实,为观众带来了在电影院大银幕上看话剧舞台的全新体验。
近日,电视剧《群星闪耀时》热播。该剧讲述了军校生华桢(李现饰)以伪装身份向远生,与新手女警员骆珉敏(任敏饰)、警察队长陈浩(周游饰)、督察员石珺昱(王紫璇饰)等一群身份、背景迥然不同的年轻人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坚定信仰、肩负家国使命的故事。
继元旦档与春节档连创新高,清明档同样表现不俗。据相关平台,2024年清明档电影票房收入达到8.4亿元,超越2021年同期数据,刷新了中国影史清明档票房纪录。
近日,《追风者》迎来收官前的高潮剧情,收视率节节走高的同时,也在不断刷新热度纪录。“追风人”为何会追剧上头? 画面从拍摄角度到色调都充满了电影质感,《追风者》是总导演姚晓峰“六年磨一剑”的成果。
近日,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通报称,因网络微短剧《老师不要跑》存在剧情低俗,台词、画面、情节涉及严重软色情等违规情况,已经对其全网下线,并对多个平台上该剧的片段等素材进行了查删,播出该剧的多个小程序也已下架。下线、查删、下架,一套组合拳再次引发对于网络微短剧的关注和讨论。
今年春节假期,一批质量上乘的国产电影持续推动了电影市场的火热。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票房榜单前四中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有三部——《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第二十条》就为春节假期票房贡献了超过一半的票房,为春节的年味增添了不一样的滋味。
作为一年中最为重要的电影档期之一——春节档,2024年再创新高,总票房突破80.16亿元,观影人次为1.63亿,均创造了中国电影史春节档票房新的纪录。在排片的8部影片中,4部影片赢得满堂彩,4部影片撤档,虽然其中不乏质量上乘之作,但是票房差强人意。
8天,超80亿!2024春节档迎来开门红,交出红火答卷。不仅档期总票房超过2021年78.42亿的历史纪录,总观影人次1.63亿、总场次393.7万场,也双双刷新历史最好成绩,创下中国影史同档期新高。
连日来,电影《花千骨》持续引发网友讨论。一方面,电影上映10天,票房刚刚突破600万大关,远低于上映前1700万至4000万的预测;另一方面,电影口碑、评分惨淡,甚至被央视电影频道评为“开年第一烂”。
“大江大河系列最终篇,不枉我等了三年”“三部大江大河见证了宋运辉的成长、成熟,也陪我度过了人生中很重要的六七年,真正是岁月如歌”“生活不如意的时候可以看看大江大河汲取力量”……剧中三个月,剧外已三年,“大江大河”系列再次更新,依然圈粉。 在个性鲜明的刻画里,照见人性。
近期,东方卫视《极限挑战宝藏行·和美乡村季》正在热播,作为一档公益文旅户外真人秀,综艺之表背后是乡村之核。这一季节目将目光从三区三州、国家公园转到和美乡村,从云南边境佤族的奇丽世界到依山傍水的湖北襄阳谷城县,观众随着镜头体验草木间的烟火气和乡野里的慢生活,也在热情淳朴的风土人情和蒸蒸日上的乡土产业中感受乡村振兴的时代脉搏。
近期热播的王家卫执导的第一部电视剧《繁花》,以其极具风格的形式与跨界特色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一个香港电影导演执导一部反映上海九十年代上海滩的电视剧,本身颇似香港文化界前辈黄霑在未去过黄浦江便为《上海滩》写下“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的名场面。
2023年是中国电影强劲复苏的一年。回顾过去的一年,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全球电影总票房的约28%;全球票房前30位的电影中,《满江红》和《长安三万里》等7部中国电影位列其中。
一部描写高三生活的电视剧《鸣龙少年》在央视八套和网络平台同时上线。作为一部现实题材作品,该剧以写实的手法描绘高考故事,呈现出师生关系、原生家庭、青春成长等多重看点。
2023年是我国电影全面复苏、活力迸发的一年,其中青年创作群体的表现尤为亮眼。据统计,2023年国产影片斩获的460.05亿元票房中,80后、90后导演贡献过半。
近日,名作寻迹体验类真人秀节目《万卷风雅集》即将迎来收官,该节目以《兰亭集序》《垂虹别意图卷》等众多经典名作为线索,邀请数位艺人体验国风生活,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通过节目分享给观众。节目以“小切口”进入的方式,寻找与年轻人有共鸣的内容,以小见大、清晰地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脉络,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和文化遗产则是城市魅力的关键,也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6月10日是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国考古学会、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等主办的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论坛在杭州召开,与会嘉宾对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既融入现代元素,又充分保护文化遗产,延续城市历史命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永乐大典》“湖”字册、元刻本《西夏文大藏经扉画》、元至顺二年(1331)刻本《永类钤方》及样式雷图档、黄河舆图和金石拓本……近日,众多完成修复的珍贵古籍,在国家图书馆与公众见面,引发关注与热议。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在这春意盎然的时节里,一部描绘生机与希望的电视剧《青春之城》映入了观众的视野。这部当代题材的电视剧以我国经济特区深圳的发展为原型,通过一众为了梦想敢于奋斗人物形象的塑造,轻盈明快且生动地展现出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
“采金为丝,妙手编结,嵌玉缀翠,是为一绝。”何为绝,是万历皇帝金丝翼善冠帽上518根直径为0.2毫米的细金丝编织、是方寸之间8400片龙鳞的栩栩如生,而古人如何做出如此细丝至今都不曾破解,这就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燕京八绝”之首的花丝镶嵌制作技艺。
2月5日元宵节晚8点,XSO西安交响乐团联合抖音平台直播《长·安——唐诗交响吟诵音乐会》,吸引了2300万人次在线欣赏。 整场演出以交响乐衬托唐诗吟诵,用唐诗的意境将交响乐立体化,实现文学和音乐的双重之美。
2022年,对演艺行业和所有行业从业者来说是不寻常的年份。面对反复延宕的新冠感染疫情对剧场院团带来的冲击,众多文艺单位进行了多层次、多业态的新探索,为行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积蓄着笃定前行的力量。
2022年即将落幕,回顾今年网络剧市场,佳作频出、惊喜不断。从1月循环“引爆”热搜的《开端》到今年下半年热度 “黑马”《卿卿日常》,多个题材类型表现亮眼,更有一批台网双播的剧如《大山的女儿》《天下长河》《风吹半夏》等,热度不俗,豆瓣评分均过8分。
回首 2022,文化领域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事?有人或许会说前不久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茶文化续写新时代中国非遗故事;有人或许会说《只此青绿》《唐宫夜宴》等优秀作品广受好评,让历史文化与广大观众“撞了个满怀”;有人或许会说北京冬奥盛会从会徽、吉祥物的形象到场馆、服装的设计,满含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文化味儿”托举“冬奥范儿”……重大事件不断,热门话题出圈,这一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充分挖掘,文化创新创造不断涌现、活力满满。 灿若繁星的文化事件和现象,折射出我国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长时间占用参观通道和公共空间,“霸占”最佳拍摄位置;粗暴拖拽露营车、三脚架等装备,罔顾御花园等地精心维护的传统油灰嵌石子路;在展厅内进行自媒体直播,大声喧哗、闪光灯直闪……一直以来,一些不文明的参观行为不仅影响了游客的参观体验,也增加了故宫的日常运维工作的难度。 6月15日,故宫博物院发布《故宫博物院参观须知》及《故宫博物院禁止携带物品目录》,对这些不文明参观行为说“不”。
物质筑基,文化铸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当我们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精神富有与实现物质富足具有同等重要意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都必须高度重视起来。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就“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专门论述,进一步突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文化建设,进而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全局的重大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网络时代信息如海,传播如风。一旦谣言丛生、真假难辨,就有可能污染网络环境、荼毒网络生态。
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特色村镇,创新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创新农村公益电影发行放映管理机制和模式……近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实现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引,也推动了乡村文化与乡村经济的融合发展。 我国乡村文化源远流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资源与精神动力。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前不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围绕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作出了重要部署,强调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功能,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成为文明和谐、物心俱丰、美丽宜居的空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