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迈上新台阶?如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前不久召开的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围绕“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作出重要部署,为在新征程上以科技创新引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 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2022年长江流域国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98.1%,长江干流连续3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累计解决污水直排、乱排问题4.2万余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建成1703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数据见证变迁:一度“病了,病得不轻了”的长江,扭转水质持续恶化、生态功能退化趋势,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取得重大成就,正在成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秋粮归仓,丰收在望。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截至10月22日,全国秋粮已收81.3%,秋收大头已经到手。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的有关数据。前三季度,我国信息通信业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数字化赋能作用稳步体现,数实融合释放新活力,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介绍,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631.3万辆和627.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7%、37.5%。在有关各方共同努力下,新能源汽车产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10月23日,针对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发生的“鼠头鸭脖”食品安全事件、华北理工大学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国务院食安办分别约谈了南昌市、唐山市两地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 此次约谈有这样几个关键词体现了国务院食安办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的决心。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2023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5.2%”的成绩表明,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向好。 从整体看,前三季度,国民经济顶住下行压力。
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多个领域、多项指标出现积极变化,经济恢复向好总体回升的态势更趋明显。
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介绍2023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通报主要经济指标。浏览前三季度宏观经济运行成绩单,不少指标可圈可点,呈现出积极变化,中国经济恢复向好回升态势更趋明显。
10月17日,中国和印尼两国元首共同为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以下简称“雅万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揭幕。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和中印尼两国深化务实合作的旗舰项目,雅万高铁全长142公里,最高设计时速350公里。
日前,由中国旅游协会主办的第十八届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落下帷幕。本届博览会汇聚了国内外500余家展商、行业代表参会,为期2天,以“旅游连通世界 世界聚焦北京”为主题。
日前,长沙、三亚等地交通运输部门,相继发布网约车饱和预警,提醒当地网约车单车日均接单量不足10单,由此暂停受理网约车运输新增业务。在出行市场逐步恢复的当下,多地对网约车发展按下“暂停键”,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暑期将至,交换式旅游凭借其扩充社交网、节约旅游成本等良好体验,受到年轻人欢迎。然而“你住我家,我住你家”背后,双方行为如何约束,居住安全如何保障,发生纠纷如何化解等问题影响行业发展。
近日,到安徽合肥旅游的王女士通过某旅游平台预订了一家民宿。但当她到了地方后发现,房间实际地址与网页上标注的地址不符,且相距很远,“感觉被骗了!”王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
日前,由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共同编撰的《2023中国科幻产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877.5亿元,总体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
某经营者在外卖平台上开了12家店铺,12张营业执照中居然有10张为虚假证照,这是近日某地市场监管部门在联合执法行动中查处的一起案件。目前,外卖平台已对这12家店铺进行了下架处理。
今年以来,从祖国北疆内蒙古库布奇沙漠全球最大规模“沙戈荒”风电光伏基地,到东南海域福建漳浦六鳌海上风电场二期,一批可再生能源重大工程有力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步履铿锵。 2022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稳步扩大,历史性超过全国煤电装机,占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的半数左右。
5月28日上午10时32分,东航使用中国商飞全球首架交付的C919大型客机,执行MU9191航班,从上海虹桥机场飞往北京首都机场,开启这一机型全球首次商业载客飞行。这标志着C919的研发、制造、取证、投运全面贯通。
神舟入苍穹。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不久后,神舟十五号和神舟十六号两个乘组六名航天员将会师空间站。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5.6%;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达到18.45亿户,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首个实现“物超人”的国家……日前,国家网信办发布《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一个个耀眼数据,一项项惊人纪录,彰显着2022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的突出成就,也描绘出2023年数字发展的崭新起点。
消费,一头连着宏观经济大盘,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是人们体现经济获得感的主要途径。从当前经济形势来看,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外部需求将会趋向萎缩。
成都海关1月办理新增海关报关单位备案478家,在逢春节假期情况下,仍较去年同期增长17.73%,单日办理量同比增长近50%。这样的案例并非孤例。
孩子花大钱买了玩具卡片,家长能否追回钱款?近日,某地消保委针对一起典型消费投诉发布了相关消费提示,使这一话题受到公众关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众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纲要》指出,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着力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
近日,鱼跃医疗因哄抬血氧仪价格被罚270万元的消息登上热搜。据悉,鱼跃医疗利用市场供需紧张状况,大幅提高血氧仪销售价格,推动了血氧仪市场价格过快、过高上涨,其行为扰乱市场价格秩序,被江苏省镇江市市场监管局处以罚款并责令其改正。
“怎么办呢?过年东西太多,冰箱实在放不下了”。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不少家庭都遭遇了这样喜悦的“烦恼”。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消费旺季。今年春节消费市场,处处可见烟火气:商场里,时装店、电影院、游乐场人气恢复,店员们时不时一路小跑,忙着接待一波又一波的顾客;餐厅里,川菜馆、火锅店、烤肉店人头攒动,在就餐高峰期,不少门店又出现久违的排号等位现象;在街头,跨年秀、文化节、特色展精彩连连,业态融合刷新消费者体验,也提升了消费市场的热度。
一头是千家万户的餐桌,一头是亿万农民的收入。春节假期临近,农产品消费迎来一轮高峰。
春节历来是消费高峰期,却总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们辞旧迎新、置办年货、收发红包等时机设计骗局,给祥和的节日带来不和谐音符。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发力整治春节市场营销中的坑人套路,消费者也要心明眼亮主动远离消费陷阱。
智能电视,以其出色的屏幕表现力,依托互联网的海量内容资源和可以自主选择观看内容的个性化优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作为必不可少的家电选择购买,可“一充再充”的“套娃式充会员”正把智能电视变成摆设。 “套娃式充会员”,是指尽管消费者在智能电视上充了一个又一个会员,还是很难想看什么就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