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已达2.36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占到了67%。大量劳动人口在户籍所在地参加了当地的医疗保险,可往往几年后又流动到另外一个城市打工。而且这种流动十分频繁使异地就医和异地报销问题越来越突出。
退休老人被迫“空巢”
对随儿女迁到城市的老人来说,异地医保报销成为他们的最大难题,有的不得不放弃报销权益,有的则因为经济负担而被迫在家“空巢”。户口在江苏的李大爷随儿子住在北京,因病每天要去门诊做腹膜透析,每月花费7000元,医保仅报销20%。“这还是就诊医院开恩给开了住院发票,门诊一分不报。”李大爷的儿媳小梅说,“每次都是攒够一定数把单据寄回去请亲戚代报,什么时候能拿到钱没谱,还可能因盖章不全单据不够而泡汤。”[详细]
农民工“攒病”回家
一个转诊单要盖五六个章、在规定时间内报销、看病单据来回核……“报销一次跑断腿”的经历还困扰着在外务工人员。安徽六安市金寨县农民杨某,在外打工查出胆囊结石,他忍痛干活几个月,直到年底才回家住院动手术。“一进医院,没个好几千出不来,回家还报不了多少,有病就扛到回家再看。”他说。[详细]
同是跨省待遇不同
四川的汪大爷退休后来到山东聊城,和独生儿子一起过。去年汪大爷得了癌症,在异地住院,医保报销难倒了他。今年汪大爷已经是第六次住院了,到现在第一次的医药费才刚刚报下来。住在汪大爷隔壁病房的樊先生,同样是异地就医,但医疗费的报销问题就容易多了。樊先生是河南范县人,他们家乡的新农合与聊城人民医院实现了互联互通,住院费在医院就可报销,还能和当地患者一样“先看病后结算”,住院不用交押金,只需支付个人应该承担部分。[详细]
近年来,各地也一直在为解决异地医保的问题而努力。而近日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客观情况限制,各地在医保政策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全国范围,内实现即时结算存在实际困难,目前暂无制度性安排。异地就医难在技术还是另有其因?
各地医保有差别、信息化建设滞后客观存在
由于各地的医保统筹层次不同,全国存在2000多个统筹地区,这些地区的医保缴费标准、报销比例、报销限额等规定均不相同,甚至连医保目录都不一样;基本医保统筹层次低,大多以县市一级为统筹单位,普遍没有建立省级结算中心;各省之间还没有实现医保信息互联互通。因此,跨省就医即时报销非常困难。[详细]
信息系统建设投入财力不可小觑
有关专家直言,实行异地就医直报,从政府角度来说,有点“花钱买亏”,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投入不小的财力。为便于农民工就医报销,安徽省一些县与长三角地区一些城市的医院合作开展了新农合“即时结报”。省卫生厅工作人员说,一条“两点单线”的网络系统建设成本和每年的维护费用都在10万元左右。近两年新农合异地报销的费用占支出总额的近30%。[详细]
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医保基金平衡难以维系
各地医保基金都是独立运行,根据当地医疗水平筹资,各地基金的差距很大。流动人口一般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北上广这种集中了大量优质医疗资源的城市,如果在现有模式下,给所有外地来的就医者提供医保即时报销,其医保基金账户将面临超支危险。[详细]
用自己交的钱给外地人看病行不通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教授韩克庆认为,参保居民在本地看病,钱是从左兜到右兜,而跨省就医则是“把钱放别人兜里”。“用自己交的钱给外地人看病”,会伤害本地参保人员权益。我国医保制度的属地化管理,很容易形成地方利益保护。[详细]
推进异地医疗即时报销,需要建立国家级的医保信息管理和结算平台,联通各省级医保管理系统,通过国家医保基金统筹管理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便捷医保报销,同时减少各区域在医保缴费、报销比例、医疗价格差等方面的差距,实现全国医保基金使用的效益最大化。[详细]
异地就医须提高统筹层次
应提高统筹层次,每个省实现省级统筹,减少省内就医带来的异地就医费用。省际实现参保地和就医地的结算机制后,再逐步实现全国统一。只有提高统筹层次,实现管理和政策的统一,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基本医保待遇的公平性。[详细]
建立分级转诊制度,防止报销政策“一刀切”
“既要抑制患者无序流向大医院,又要保障真正需要到大医院的大病、疑难病患者的就医权益,推进异地报销还需配套建立分级转诊制度。”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所长代涛指出,当前为引导患者在基层就医,医保报销政策“一刀切”,大医院报销少,基层报销多,这对大病患者不公平。报销比例应该与转诊结合起来,遵循分级转诊的患者报销比例高,直接去大医院就医的患者报销比例应降低。[详细]
规范新农合财务制度 确保医保基金安全
业内人士认为,比较合理的新农合就医流向是,一些常见病、多发病,九成的病人最好能在县域内解决,还有一成的病人到市及市以上的医疗机构去就医。如果往上级医疗机构移动,新农合基金的压力就会很大。新农合尽管这几年筹资的力度增大了,但还属于低水平,所以需要控制病人、医疗基金流向,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