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视点
人民网要闻部出品    本期责编:方晔云
邮箱:shidian#people.cn (发信时请将#改为@)
人民网要闻部出品    本期责编:方晔云
邮箱:shidian#people.cn (发信时请将#改为@)
第95期
2013年10月12日

习仲勋

诞辰100周年 亲人眼中的习仲勋

今年10月15日,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思想工作的卓越领导人习仲勋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习仲勋同志的一生坎坎坷坷,但轰轰烈烈;他一生谦虚谨慎,艰苦朴素,光明磊落,廉洁奉公;他一辈子堂堂正正做人,正正派派做事的革命气节永远激励着后人。在亲人眼中,习仲勋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导读

齐心:与丈夫习仲勋相伴58年 这辈子很幸福

第一次相遇,他亲切地向我微笑

如果把人生比作长河的话,我和仲勋相伴58年,可算是度过大半辈子了。

1943年4月,西北局从延安大学中学部抽调一批青年同志到绥德师范和米脂中学以学生身份开展工作,当时,我是带队人之一。习仲勋是刚刚到任不久的绥德地委书记。也是在这一年的夏天,我们有了第一次相遇。一个星期天,我正从集体宿舍经教室走过时,突然看到迎面而来的仲勋,他正从杨滨住所的半山坡上走下来,突然见到习书记,我赶紧给他行了一个军礼。他看到了我,亲切地向我微笑着,点了点头,虽然只是匆匆而过,那一瞬间却给我留下了一个很深的印象。

“不仅是个好爸爸,而且是个好丈夫”

1949年3月1日,我们的第一个孩子出世了,仲勋的秘书黄植立即电告正在西柏坡参加七届二中全会的仲勋,庆贺我们得了一位千金。这就是由我母亲亲自取名为“桥桥”的女儿。仲勋同志非常爱女儿,工作之余常把未满月的桥桥抱在怀里。记得有一回,一不留神孩子尿了他一身,见此,我尴尬得不知所措,仲勋却笑着说:“子屎不臭,子屎不臭。”自从桥桥降生以后,只要仲勋工作稍有间隙,就会把女儿抱来看看,有时他还亲自为孩子拍照片。当桥桥稍大一点时,仲勋如有机会就带着她外出活动了。尽管仲勋非常疼爱孩子,但他对孩子从不娇惯。齐心在一篇回忆丈夫的文章中说:“我感激你能够始终如一地严格要求我们的孩子,他们能够成为今天这个样子,你这位严父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和习仲勋在一起一辈子无比幸福

在我和仲勋同志相伴的日子里,我一直把他对我说的“工作好、学习好,一切事情都处理好”当作人生的座右铭。年轻的时候,我对他的这三句话不能完全理解,有时甚至感到太抽象。可到了现在,回想起仲勋同志的话来,才深深地领悟到了这些话的含意。我觉得能够和我崇敬的师长、丈夫和挚友——习仲勋同志生活在一起,过一辈子,是无比幸福的。[详细]

习近平回忆父亲严格家教 揭秘习家“家风”

习近平一家与父亲习仲勋习近平一家与父亲习仲勋

为节俭,让儿子穿姐姐穿剩的衣服

在孩子们眼中,习仲勋是一位既严且慈的父亲。习仲勋的夫人齐心此前接受采访时回忆称,建国初期,习仲勋任副总理兼国务院秘书长,公务非常繁忙。但是,他宁愿把业余时间花在照顾孩子上。当时家里没有保姆,他亲自给四个孩子洗澡、洗衣服。“对此,他视为天伦之乐,尤其是在和孩子摔打着玩时,开心极了。”

但是,在教育方面,习仲勋又表现得非常严格。两个儿子从小就穿姐姐穿剩下的衣服或者是花红布鞋。这有时让两个男孩很难为情,习近平就因同学笑话而不愿穿女孩子的鞋子,习仲勋却对他说:“染染穿一样。”[详细]

父亲文革时被打倒,习近平前往陕北插队

父亲习仲勋曾担任中央宣传部部长,虽然出身于高干家庭,但习近平的童年却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度过,他的少年时代更与父亲的命运紧密相连。由于“文革”期间父亲被打倒,不到16岁的习近平就被迫前往陕北插队。这段经历成为他永远难忘的记忆,也成为他最宝贵的一笔人生财富。“我几乎那一年365天没有歇着,除了生病。下雨刮风我在窑洞里跟他们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然后跟他们去放羊,什么活都干,因为我那个时候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我不换肩。”

秉承家风,对家人要求严格

习家有着从严教子、勤俭持家的家风。习仲勋认为,作为党的高级干部,端正党风,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家属做起。在父母严格要求下,习近平生活俭朴,在小时候常常和他弟弟一起穿姐姐们穿过的衣服、鞋子。在习近平走上领导岗位后,齐心专门开家庭会,要求其他子女不得在他工作的领域从事经商活动。受父母耳濡目染影响,习近平秉承家风,对家人要求也非常严格。他担任领导干部后,每到一处工作,都会告诫亲朋好友:“不能在我工作的地方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不能打我的旗号办任何事,否则别怪我六亲不认”。[详细]

习远平忆父亲:一辈子没整过人 对人"雪中送炭"

习远平(左一)与父母、习近平(右一)合影习远平(左一)与父母、习近平(右一)合影

他教孩子“雪中送炭惟吾愿”

少儿时,父亲就教育我们说:对人,要做“雪中送炭”的事情。“雪中送炭”的待人情怀不但贯穿了他自己的一生,也从小给我们子女树立了一生待人的准则。纵观父亲一生,在党内生活非正常期间,历经冤屈、坎坷、磨难,却从来无怨无悔、顾全大局,一生都在“雪中送炭”。该谦让的,他谦让了;该忍耐的,他忍耐了;该承担的,他承担了;该挺身而出时,他都挺身而出了。他由衷地说:“我这个人呀,一辈子没整过人。”在那些蒙冤岁月里,父亲对污蔑不实的所谓“问题”,能揽过来的就坚决揽过来,宁可一个人承担责任,也绝不牵连他人。他说:“我身上的芝麻,放在别人身上就是西瓜;别人身上的西瓜,放在我身上就是芝麻。”许多人听了这话落泪。“没整过人”应该是他老人家一生中做过的最重要的“雪中送炭”的事情。

多次念《孔融让梨》成家训

小学课本里有一篇《孔融让梨》的故事,一字一句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是父亲从小对我——他这个小儿子的特别家训。父亲不止一次拿着课本,给我念这一课,拉住我的手,给我讲这一课。谦让,是父亲教给我最重要的人生课程之一。在家,谦让父母,谦让兄弟姐妹;在外,谦让长辈,谦让同学同事;谦让荣誉、谦让利益、谦让值得谦让的一切。谦让,既意味着自己对个人荣誉、利益、所得的放弃,也意味着自我人格的升华。我感谢父亲,走入社会以后,我终于明白,父亲让我从小养就的谦让习惯,在面临复杂社会关系,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家庭与国家利益时,获益良多。不仅使复杂关系、棘手难题的处理容易获得公平、公正的结果,同时容易赢得群众的普遍认同和普遍尊重。

在我心目中,父亲是了不起的英雄

1962年,父亲蒙冤时,我才6岁,离开父亲时,我才9岁。在我心里,父亲早已是一个遥远的、可思而不可见的梦。梦里的父亲一头乌发、身材伟岸,既威严又慈祥,可当他一旦走近,我扑过去要抱住他时,他却消失了。7年后,得知他还在人世,我悲喜交集,见父亲的前夜,竟一夜无眠,浮想联翩:父亲的形象一次又一次被我重新描摹,父亲见我的第一句话一次又一次被我反复猜测……及至年齿渐长,阅世日深,我对父亲蒙冤人生中锲而不舍的身心砥砺有了更深的理解。16年蒙冤,父亲为什么能够天天如一地无畏面对,是因为在他心里,人民至上,党至上,为党和人民而战斗、奋斗,是他心里的无上快乐。“战斗一生,快乐一生,天天奋斗,天天快乐”,这16个字是他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总结。顺境如此,逆境亦如此。在这样无私的精神世界里,个人荣辱得失毫无位置。无私方能无畏,父亲蒙冤生涯中的无畏,正是源自他的无私。[详细]

长女齐桥桥眼中的父亲习仲勋

1975年洛阳,习仲勋与夫人齐心以及齐桥桥(后中)等儿女们1975年洛阳,习仲勋与夫人齐心以及齐桥桥(后中)等儿女们

跟随父亲南下广东就职

习远平说,1978年,姐弟几人中,只有姐姐桥桥陪同父亲南下,对父亲在广东的生活最有发言权。齐桥桥是习仲勋和齐心的大女儿,1949年出生于延安桥儿沟中央医院,故名“桥桥”。齐桥桥回忆说,在父亲复出前,她就陪同母亲为父亲的平反奔走。习仲勋受命南下时,并未要求带任何一个子女。但是,“叶帅、耀邦、王震等领导非常关心父亲,觉得父亲身边应有人照应,一来女儿是信得过的,二来女儿比较细心,因此,就安排我跟随父亲到广东”。

面对偷渡者父亲潸然泪下

一个让齐桥桥印象深刻的细节,发生在习仲勋对逃港风潮的处理中。习仲勋来到广东时,正是广东偷渡外逃最严重的时期之一。经过十年动乱,民生凋敝,很多人以命相搏,到异地寻求“乐土”。根据相关资料,当年8月全省就发现偷渡外逃6709人。习仲勋多次深入到宝安和香港边界视察。根据当时的规定,被抓的偷渡者要统统送到收容站。习仲勋实地察看收容站时,时值盛夏,收容站条件很差,看到这些偷渡不成反被关押的农民,习仲勋哭了。他说:这个不怪你们,是我们没把老百姓的生活搞好。而且,这是人民内部矛盾,不应该用一种敌我的态度来对待他们!齐桥桥说,父亲到沙头角,看到香港那边灯火辉煌,而我们这边却一片荒芜,十室九空,只剩老弱妇孺,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觉得一定要搞经济特区,一定要把老百姓的生活搞好。

齐桥桥为何不姓习?

很多人对桥桥何以姓齐而不姓习感到好奇。对此,桥桥说,上初中以前,自己一直姓习,就读的是北京的干部子弟学校——八一学校,但升初中后改去“河北北京中学”就读,该校也招收农村学生。“当时,父亲任副总理,报纸上经常登载他的消息,而‘习’又是一个很少的姓,很容易引人注意”,桥桥说,父亲于是让她随母亲的姓,改名齐桥桥,家庭出身也改为:职员。于是,齐桥桥的名字一直伴随她至今。[详细]

“英雄一世,坎坷一生”的习仲勋

习仲勋:我一辈子“不整人” 不犯“左”的错误习仲勋:我一辈子“不整人” 不犯“左”的错误

毛泽东夸赞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新中国成立前后,在青海,大小叛乱很多。争取青海省昂拉部落第十二代千户项谦归顺中央政府,便是习仲勋在西北地区解决众多民族问题中一个重要贡献。习仲勋给青海省委第一书记张仲良打电话,认为决不能采取武力。为了和平解决问题,习仲勋前后数十次派人争取项谦。项谦一度归顺,不久又反叛。受习仲勋委派,青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藏传佛教大师喜饶嘉措去做项谦的工作,最终使项谦在1952年7月1日向人民政府投诚,此后再未反叛。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向毛泽东汇报了这一事情的前前后后。毛泽东十分赞赏,称赞道:“诸葛亮有个七擒七放,我们还多,我们来个十擒十放。”后来,毛泽东见到了习仲勋,开玩笑地说:“仲勋,你真厉害,诸葛亮七擒孟获,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小说《刘志丹》与习仲勋蒙冤

2002年,一位中央领导在看望病危的习仲勋时,曾评价他“英雄一世,坎坷一生”。在习仲勋一生所遇到的挫折与坎坷中,小说《刘志丹》冤案就是最大的一个。1962年9月,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习仲勋因所谓“《刘志丹》小说问题”,遭康生诬陷,在“文化大革命”中又受到残酷迫害,被审查、关押、监护前后长达16年之久。

长期的革命实践,让习仲勋对事物具有一种敏锐的观察力,尤其是对“左”倾现象的觉察,触角十分灵敏。习仲勋在80年代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期间,一次和《人民日报》社长秦川在中南海散步。习仲勋突然对秦川说:“我这个人呀,一辈子没有整过人,一辈子没有犯‘左’的错误。”一辈子不整人,一辈子不犯“左”的错误,这是习仲勋对于自己一生的最好概括。[详细]

习远平说:“父亲习仲勋走过的这百年,是中国扭转乾坤、翻覆天地的百年。这百年的中国历史太丰富了,他的人生历程也太丰富了,我看不尽,听不够,也享用不完。我只能在我的思念中寻找,寻找他老人家在我一生中留下最深烙印的东西。”

评论首页 >> >>查看所有评论

往期回顾

prev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