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朋友、想家、孤独是普遍生活状态
10月9日至11日,记者通过走访潍坊城区小区、街头等与老年人聊天了解到,缺少朋友、想家、孤独是“老漂族”的普遍生活状态。据网络调查结果显示,74%的网友身边有“老漂族”;而“没有朋友”、“精神上缺乏慰藉”和“想家”,被认为是漂妈、漂爸们最大的烦恼。
95%“老漂族”聊天靠电话
由于子女在异乡奋斗,工作都十分繁忙,孤单寂寞的老人们要照顾孙子,也无法和老朋友、老同事聚会。95%的老人说,和以前的朋友联系少了,原因一是退休后见面机会变少,二是每个同事搬到不同城市,平时要沟通也只能通过电话。
一个人“画圈”的生活
只要郑玉芬在家,家里的水龙头总是滴答滴答响,那是老人为省钱接水的特殊方式。郑玉芬的城里生活也像这滴答的流水,没有起伏。从早上5点多起床开始,买菜、做饭、看孩子……她的生活似乎一直画着一个圈。没有其他娱乐,她就早早睡觉,第二天又是一个新的圆圈。[详细]
儿媳妇嫌太脏 租房子给老人住
在郑州颍河港湾小区给儿子带孩子的邓玉英说,儿媳妇特别爱干净,而且挑剔。家里两个孩子,大孙子上小学,小孙女刚刚一岁多,家里的房子是两室一厅的。儿媳妇嫌老人不讲卫生,不让老人在家住,在附近给老人租了一间单间住。每天早上邓玉英一大早起床来到儿子家做早饭,白天带孩子,做家务,晚上吃过晚饭,做完家务再回到出租房,提到这些,老人忍不住掉眼泪。
城里带孙子,老友聚会难
今年63岁的鲁婆婆,三年前为了孙子才来城里的,原来在农村生活,一个村的人互相认识,总有人聊天说话,现在就是围着孙子转。鲁婆婆开玩笑地说:“每天我只能对着小孙子讲话。”如果想和老朋友见面,鲁婆婆还得看儿子媳妇的休息时间而定,但年轻人工作繁忙。
在外地遭遇医疗报销难题
今年50多岁的高玉萍,去年8月份离开潍坊到上海帮女儿带孩子,除了地域环境的改变让她很纠结外,去年发生的一件意外让她意识到,身在外地,医疗报销更是一个大问题。潍坊市社会保险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告诉她,需要去潍坊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中心官方网站下载异地保险申报表格,填好后带上相关证件到上海当地有关部门签字盖章即可。申请成功后可以在当地选择一至三家医院进行报销。
跟着女儿搬了三个城市
很多老人为了让儿女安心工作,一路追随,甘当子女的“后勤部长”。从新洲来到武汉的乐阿姨,女儿是一家批发公司的总经理。为了事业发展,女儿搬了两次家,从广州到东莞,再从东莞迁到武汉,她和老伴一路追随,“用这种方法支持女儿。”
老两口的“新分居时代”
在众多“老漂族”中,两地分居的老夫妻也不在少数。王阿姨从东北到福州带孙子已经快两年了,老家的亲戚都对她羡慕不已,认为能够居住在沿海城市,且有儿孙陪伴,该有多安逸。然而,王阿姨不这样认为。老伴退休后被单位返聘,两人一辈子没有分开,到了这把岁数竟然开始“新分居时代”,自己在福州觉得孤独。
当下快节奏中国的一个阶段性现象
“‘老漂族’出现,是因为中国人强烈的家庭观念。父母觉得有义务尽全力支持他们,因此有许多老人离开家乡,来到上海等大城市。”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文军这样认为,这也是当下快节奏中国的一个阶段性现象。心理专家林紫谈到,在处理三代人的家庭问题咨询时,她也发现“老漂族”因为感觉为了子女的家庭付出很多,老人会对子女的某一句话非常敏感,“容易受伤”。“孤独感,来源于缺乏归属感。”[详细]
“心理空巢”值得警惕
“老漂族”的精神现状就是心理空巢或是精神空巢。如果子女对他们关心不够,就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甚至是身体上的疾病。失落感、孤独感、衰老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都会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如果儿女能够理解父母、体谅父母、帮助父母,让他们的精神之根扎下来,那么即使“漂”在他乡,“老漂族”依然能够活得幸福。
“精神赡养”更需给力
“精神赡养问题已经构成了老龄化问题的深层挑战。”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老龄化问题专家穆光宗表示,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经济上具备自我养老能力的老年人在逐步增多。不过,他们精神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强烈需求还不能得到及时满足,子女应更加重视“精神敬老”,家庭决策多听取老人意见,多帮老人培养兴趣爱好,尽快适应城市生活。[详细]
“漂族老人”考量政府公共服务
对于出现“漂族老人”这一社会现象,社会学专家认为,这是劳动力转移的伴生现象,也是城市人口流动的组成部分。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养老服务业的体制、机制创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探索运用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元化资金投入和经营运作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动员社会力量,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帮扶力度,切实解决“漂族老人”的生活和医疗保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