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是很多大学的开学日,在新生们忙着迎接大学生活时,家住槐树店路的玲玲,却在为上大学的事和父亲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谈判。虽然拿到了成都某高校的本科录取通知书,但玲玲的父亲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他宁愿出钱资助玲玲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近日,该新闻在网上引发热议。[详细]
支持:大学毕业生混得还不如学历低的
网友“潇湘通讯”:我上完大学才做生意,我同学初中毕业就做生意,他如今在长沙有房有车有店面,我什么都没有。网友“Ample”:尽管这位父亲做法有点极端,但反映出的却是“知识群体”的无奈,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正在被现实一点点无情吞噬。找工作、升职、接任务等等都靠关系的社会,知识的作用在弱化,向上通道变窄,上不上大学真的不重要了,悲哀!![详细]
反对:上大学对个人修养提升、思维方式转变影响很大
网友“金燕mjy”:不知道其他的人,反正我就没后悔过读大学,大学的作用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体现出来的,读大学也许没能给你带来好的工作机会,但是对于个人修养的提升,思维方式的转变都是影响很大的!网友“张鹤慈”:如果把上大学作为个人素质的提高而不是作为找职业的敲门砖,就不会有读书无用的感慨了。网友“佑堓|漫随”:“读书无用论”太过狭隘,它是小市民思想的一种社会反映。[详细]
怀疑:上名牌大学才有用
网友“海风”:不是名牌大学读了确实没用,现在招人,好点的岗位都强调要名牌大学毕业生。网友“francis”:加上一个前提条件就可以确定了,主要看你上的是什么样的大学,至少二本以上,名牌大学最好,这样读大学才有用,否则读大学无用。网友“无知无痴”: 时下“读书无用论”剑指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文革时期的“读书无用论”有本质的区别。大学是到了该深刻反思的时候了!
[详细]
一来一回16万,读大学是肯定失败的投资?
玲玲父亲把读大学比喻成一个“肯定会失败的投资”,他认为“读书无用”,宁愿出钱资助玲玲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他说,大学四年学费加生活费肯定需要8万,如果高中一毕业就开始打工,四年至少可以赚8万,这样一来一回就是16万。这16万都可以拿去投资个房子做首付,或者直接开个店做生意也能赚钱。可是拿去读大学,毕业后也许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一个工作每个月就两三千元,又要四五年才能赚回这16万。“咋算都划不来。”[详细]
教育成本和就业状况“冰火两重天”
近年来,一方面是大学学费节节攀升,上学成本越来越高昂,家长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则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年年都有“最难就业季”的说法,大学毕业生尤其是本科生的薪资,即便与一些技术工人、农民工相比,也是越来越不好看。而企业调查则表明,不是大学生太多了,而是对路子、用得上的大学生太少了。这就要求高校更好地对接市场需求,在专业设置、能力培养、就业服务等方面改革,培养更多社会既需要又有用武之地的人才。[详细]
有个好爸爸就有好前程,苦读十年不如有个好爹?
“有个好爸爸就有好前程”的“拼爹”现象随处可见,靠关系获得发展、借人脉获取资源,消解着社会的公平底线。“官二代”、“富二代”堵塞了平民子弟的就业通道与上升空间,考大学改变命运的难度越来越高。一部分生活在底层的孩子也爬到了知识的巅峰,但是巅峰之上,却是寒冷的北风。“奋斗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调调引起了万千屌丝的强烈共鸣。[详细]
高考人数已连续5年下降,在一些农村学校,放弃高考的学生高达三成。对农村弃考生来说,读大学已是一项回报难料的风险投资。城市日益激烈的应届生就业竞争,高昂的学费、生活费,使他们不得不重新权衡读大学的利弊,读大学不是唯一出路也便成为一种更为现实的考量与选择。
农村学生占高考“弃考族”大多数
在2013年全国高考中,约百万考生放弃高考。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一些高中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不再去走高考的“独木桥”,客观上减少了高考人数。而更多的弃考学生直接选择了就业。根据教育部门公布的数据,出国留学的高中毕业生不超过20万人,其他80多万名弃考学生大多选择了就业或来年再考。而这80多万名学生当中,农村孩子占绝大多数。[详细]
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比例是一面镜子
今年,今年北大共招收3145名本科生,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为14.2%,即平均每7名本科新生中只有1名农家子弟,而这个低得可怜的比例,还是近年来不断增加的结果。据北大招生办介绍,近两年,北大农村生源比例以每年2到3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这就是说,在两年以前,北大的农村学生仅占10%左右。这是城乡教育鸿沟的表征,把城乡教育差距直观地展现在了人们面前。[详细]
不能用金钱衡量大学的价值
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读了大学,不代表立马就能实现逆袭,但不读大学更难华丽转身。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纠结上大学划不划算的争论背后,在于对教育本质解读和人生价值评判的差异。读书需要钱,但读书的“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有用无用都是一种盲目的功利主义思维
反对读大学和一味夸大读大学的作用,殊途其实同归,都没跳出“实用至上”的窠臼。在这种功利主义者看来,凡做什么,必然要取得某种实惠。大学反馈于人的“好处”,必须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读大学不是去超市买物质商品,某种意义上,大学更像是一个精神超市。[详细]
读大学不完全等于读书,读书也不等同于上学
广义来说,读书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学会思考的长期持续的生活方式。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详细]
当读书高投入、低回报成为社会现实,那么放弃读书在很多人看来就是理性选择。我们可以批评这种短视,但无法回避背后无奈的现实。七成人“赞成不读大学”,有着对教育改革的呼吁、对教育现状不满的宣泄。如何扭转这种论调?
提高办学质量,提高教育回报率
在健康的教育环境中,其实是社会的进步,意味着学生的教育选择多元、成才选择多元,但在我国当下,不选择上大学其实充满无奈情绪,这就需要大学提高办学质量,提高教育回报率。如果大学办学质量低、教育回报低,会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学生选择放弃高等教育,并产生放弃高中教育、初中教育的连锁反应。
[详细]
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让学生享有平等发展机会
在知识经济时代,降低大学费用,提高学生素质,根据市场调整专业方向,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才是正途。寒门上升通道不应被阻现在的大学教育确实出现了与社会需求的脱节,有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也难怪有的家长觉得送孩子上大学太“不划算”。我们在呼吁高等教育改革的同时,也该反省到底我们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详细]
为学生自主选择提供空间,切实关注受教育者的权益
当学生能靠自己的努力完成大学学业时,这样的大学竞争力必然更强。在国外,不少国家的助学贷款基本覆盖所有的学生,凡是想贷款上学的学生,都可以申请,这可以让学生自强自立,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读大学,而不需要家庭的资助。我国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既能培养学生自强自立意识和能力,又能保障受教育者的权益。[详细]
重拾对读书的信心,知识能改变命运、创造财富
“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里,知识不仅可以改变命运,更可以创造财富。在‘创业圣地’美国硅谷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无论背景怎样,无论来自哪里,只要你拥有知识和创新思维,就能成功’。”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鼓励学生,要有敢于冒险、敢于吃螃蟹的精神,以及敢于失败、担当的勇气,大胆迈出自己创业第一步,去勇敢地发掘“第一桶金”。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