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財評:“賽事經濟”,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當貴州榕江“村超”賽場上歡呼聲浪震徹山谷,當“蘇超”點燃城市激情,當武漢馬拉鬆的跑者穿越長江大橋感受城市脈動,“賽事經濟”正以燎原之勢席卷全國,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賽事經濟”,簡言之,就是借助舉辦體育賽事,全方位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據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顯示,2023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近3.7萬億元。2023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與增加值數據公告顯示,我國體育競賽表演活動產值為752億元,相較2022年的388億元,實現了93.81%的增長。這種以體育賽事為核心的經濟形態,通過吸引數以千萬計的參與者,帶動城市的旅游、餐飲、住宿、交通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了圍繞體育賽事核心的經濟效應。“賽事經濟”不僅創造了可觀的直接收益,更在產業鏈延伸、城市升級、文化傳播等維度釋放著乘數效應。
“賽事經濟”拉動消費的效應,在一個個熱鬧場景中清晰可見。為期3天的2024年F1中國大獎賽,吸引了20萬人次到場觀賽,直接經濟影響14.06億元,產出效應39.28億元,拉動“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15.93億元。賽事期間,游客不僅觀看比賽,還要游覽自然風光、品嘗特色美食、體驗民俗文化,可形成“一日比賽、多日駐留,一人參賽、全家旅游”的賽事消費模式。例如,杭州舉辦世界杯亞洲區預選賽吸引了創紀錄的7萬多名觀眾到場觀賽,5天內累計接待外地客流668.6萬人次,直接帶動旅游消費3.08億元。無數具體而微的消費圖景為經濟增長注入了實實在在的動力。
“賽事經濟”像一條紐帶,將分散的產業以點帶面,打造成經濟增長的“集團軍”。隨著各類賽事如火如荼地開展,對體育器材、運動裝備等的需求持續攀升,極大地帶動體育用品制造領域企業的生產與銷售﹔在賽事宣傳、轉播方面,廣告傳媒行業推廣宣發,眾多品牌通過贊助賽事、投放廣告提升品牌知名度,助力賽事順利進行﹔賽事結束后,場館后續運營也能通過“演唱會+展覽”等活動持續創造經濟效益。這些產業相互協作、共同發展,形成推動經濟增長的強大合力。
“賽事經濟”能夠為城市經濟發展打造金字招牌。成功的賽事可以讓城市的形象愈發鮮活和立體。“辦好一個會,提升一座城”“辦一場賽,靚一座城”,大型體育賽事對一座城市來說是一次整體形象的提升。以“蘇超”為例,其“破圈”傳播制造了一個又一個現象級熱梗。從“楚漢爭霸”到“早茶德比”再到“淮揚菜爭冠”,這種源於文化自信的幽默,基於實力底氣的從容,讓“蘇超”的影響力從綠茵場蔓延到更廣闊的社會文化空間。
近年來,從專業賽事到民間聯賽,從國際盛會到鄉村賽事,多元化的賽事供給不僅是體育競技的展示平台,更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培育本土賽事IP,不斷挖掘賽事經濟的潛力,將賽事流量轉化為經濟增量,讓賽事之“火”燃燒得更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