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人民網評

人民網評:“政策找人”讓社會救助更有溫度

裘 勉
2024年01月09日16:08 |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小字號

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重點要關心生活困難群眾,讓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近年來,各地積極開展社會救助改革創新,將社會救助同保民生、促公平的基礎性制度安排結合,探索出建立困難家庭動態監測預警機制、建立社會救助誠信服務體系等好做法。

哪些群體是生活困難群眾?如何發現生活困難群眾?如何給他們提供有效救助?回答好這些問題,離不開織密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不斷提高救助的精准度、效率。

當前,民生保障的政策日趨精細化、精准化,分層分類、城鄉統籌的中國特色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建成。這為提升社會救助水平和能力提供了強大支撐和有力托舉。近年來,全國各地紛紛開展社會救助改革創新試點工作,積極探索改革完善救助制度、創新體制機制、優化管理服務的路徑。這為更好滿足困難群眾的多樣化服務需求提供了堅實基礎。

發現困難群眾,是給他們提供救助的第一步。這是一個“主動發現”的過程,實現社會救助從“人找政策”轉變為“政策找人”。近年來,不少地方探索“鐵腳板+大數據”的方式方法,既通過走訪,發現需要救助的困難群眾,也通過大數據信息,動態監測相關人群的情況。比如有些地方通過相關信息平台,監測到有群眾身患重病、治療花費較大后,主動上門走訪,不僅送去臨時救助金,還為其辦理重病單人保。群眾直言,“解決了大難題”。及時發現,主動靠前,務實幫扶,困難群眾遇到的生活難題就能在相關制度保障下得到解決,由此也能更好兜住兜牢民生底線。

越是精准發現、精准救助,越能彰顯救助機制的有效性。社會救助不是“撒胡椒面”,而是重點幫助有需要的人群,對精准度提出了很高要求。從目前實踐看,通過推進信息化建設,救助的精准性得到提升。有些地方在探索社會救助信息化的過程中,集中破解了救助對象發現難、認定不精准、救助服務供給與需求信息不對稱等難題。隨著社會救助改革創新的不斷推進,強化有關部門信息數據共享、定期開展信息比對、提高預警信息靈敏度等方面工作,還需進一步下大力氣、下大功夫。充分發揮信息化優勢,用好數據化渠道,社會救助工作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關群眾就能得到更加高效、有力的救助。

社會救助是一項帶有溫度的事業。如果說,更方便、更及時、更精准地為群眾紓難解困,體現了社會救助的力度。那麼,在救助過程中給群眾更多關愛、關心,體現的就是溫度。對困難群眾進行兜底保障,彰顯的本就是黨和政府的民生厚度、政策溫度。把這份厚度與溫度,真真切切傳遞到每一位有需要的困難群眾心中,至關重要。這不僅考驗著工作方法,也考驗著治理水平。不少地方在這方面進行著積極實踐,有的探索“物質+服務”溫情救助模式,有的把物資、資金幫扶與社會心理支持相結合。其實,無論是精准救助還是溫暖救助,隻有加快服務轉型升級,提供更多滿足群眾需要的服務內容,才能不斷提升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關系民生、連著民心。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進一步加強急難臨時救助、健全完善工作機制、優化規范辦理流程,讓兜底保障政策更好惠及每一位困難群眾,必能確保更多困難群眾的生活更溫暖更幸福更有保障。

(責編:尹深、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