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匯聚起保護長城和傳承文化的堅實力量(人民時評)

李奕廷
2024年01月03日06:0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保護不是將文物束之高閣,讓歷史文化遺產走進日常生活才是最好的保護

  

  “天再冷,每一處牆體也要看仔細,這樣才能及時給長城‘治病’。”在北京延慶大庄科段長城,長城保護員王東旺頂著凜冽的寒風行走在城牆上,遇到雜草便進行清理,遇到裂隙就拿出手機拍照片上傳。自長城保護員制度建立以來,這支隊伍日漸壯大,已有保護員6000多名。他們日復一日的努力和堅持,匯聚起保護長城和傳承文化的堅實力量。

  文物是活著的歷史,也是文化自信的底氣。自春秋戰國至明清,長城的建造延續2000余年,是我國現存體量最大、分布最廣的歷史文化遺產。前不久,國家文物局就進一步加強長城保護工作發出通知,要求各地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切實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依法嚴格保護。長城在中華文明史和中華傳統文化發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與地位,做好長城保護工作,意義重大。

  經過多年探索和實踐,“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日益成為共識,長城保護日漸見成效。讓長城煥發新的時代光彩,必須在“怎麼保”上不斷有所突破、有所進展。

  有怎樣的理念,就能指引怎樣的行動。做好長城保護工作,必須秉持正確的長城保護理念。正如有學者指出的,今天的長城已不再具有修建之初的軍事防御功能,人們為什麼依然熱愛它?是它真實又滄桑壯美的物質存在,喚起了人們與過往的聯系。正因如此,長城保護應堅持“最小干預原則”,我們應妥善保護長城真實性、完整性和滄桑古朴的歷史風貌。對地面仍存有建筑的長城段落,應當以維護結構安全、保存歷史信息和保護歷史環境風貌為主﹔對歷史上地面部分已坍塌或消失的長城遺址,則應當以遺址原狀保護為主,而非在原址重建或進行大規模修復。

  不主張大規模重建重修,是因為長城保護有了更科學的方式。以往,長城保護多是“哪裡損壞修哪裡”,注重搶救性保護,修繕過程中各專業技術人員作業也相對分散﹔如今,長城保護進入了科學保護修繕階段,更加注重搶救性保護與研究性保護、預防性保護並重。比如,北京選取延慶大庄科段長城和懷柔箭扣段長城試點開展研究性修繕,引入考古環節,堅持修繕、考古、研究並重,讓考古、設計、勘察、施工等人員在各環節協同配合,“邊研究邊修繕”成為現實。做好長城保護工作,有必要總結推廣相關經驗,讓研究性修繕新模式更加完善。

  還應該看到,保護不是將文物束之高閣,讓歷史文化遺產走進日常生活才是最好的保護。在甘肅永昌,當地不僅改造修建了長城文化展示中心等基礎設施,還將長城沿線的歷史文化遺產連點成線,打造當地特色文化精品旅游線路。文旅融合的創新實踐,既帶動了當地村民增收,促進了有效保護,也讓更多游客有機會領略長城文化的獨特魅力。在活化利用上下功夫,正是長城保護的題中應有之義。

  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主席強調:“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促進科學保護、世代傳承、合理利用,積極拓展思路、創新方法、完善機制,探索新時代長城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新路,古老長城將不斷煥發勃勃生機,綻放時代新韻。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03日 05 版)

(責編:袁勃、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