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整版觀察:未來五年 怎樣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2023年05月26日06:3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26日 09 版)

建設美麗中國是千年大計,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事關億萬百姓民生福祉。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未來五年“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美麗中國建設成效顯著”的目標任務,強調“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如何把握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的重大意義和實踐路徑?怎樣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增進生態民生福祉?本期觀察版圍繞這些問題進行闡述。

——編  者

推動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人民觀察)

高世楫 俞 敏

黨的二十大報告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戰略高度,將“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美麗中國建設成效顯著”列入未來五年的主要目標任務。這充分體現了城鄉人居環境建設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彰顯了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時,著力創建生態省,打造“綠色浙江”。2003年,浙江啟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20年來深刻改變鄉村面貌,為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建設美麗中國作出了重要示范、提供了深刻啟示。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認識城鄉人居環境建設的重要意義、歷史成就,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奮力完成好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的目標任務,建設更加美麗宜居的家園。

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意義重大

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良好人居環境是人民群眾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方面,體現著人們對建設美麗家園的期盼。新時代新征程,推進城鄉人居環境建設事關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事關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意義重大而深遠。

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隨著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人民群眾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對美好人居環境的需要也日益增長,對優美生態環境的期望值更高。我們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環境問題,改善城鄉人居環境,讓人民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讓人民群眾在更美好環境中安居樂業。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的基本關系,也是中國式現代化所要重點解決的難題。人居環境是人們生產生活的主要場所,人居環境的好壞直接反映人與自然關系和諧與否。近年來,我國城鄉人居環境整治取得明顯成效,但同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特別是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人居環境差異較大等問題仍然存在。新時代新征程,要把城鄉人居環境建設作為重要抓手,補短板、強弱項,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做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篇大文章。

提升發展質量的客觀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城鄉人居環境建設是一項重要工作。城鄉人居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推進城鄉人居環境建設,必須改變傳統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好人們所生活的環境。還應看到,城鄉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有其自身規律,與經濟發展方式、發展階段密切關聯。推進城鄉人居環境建設,要在更好認識、尊重、順應城鄉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推動發展方式從粗放發展向可持續發展轉變,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新時代城鄉人居環境建設取得巨大成就

城鄉人居環境建設影響因素多、涉及面廣,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城市老舊小區改造、黑臭水體治理和垃圾分類扎實推進,成效顯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扭轉了長期以來存在的臟亂差局面,村庄環境基本實現干淨整潔有序,人民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了人居環境的改善。

城鄉生活服務水平大幅提升。2021年,全國城市供水普及率達到99.4%,較2012年增加超過2個百分點﹔燃氣普及率達到98%,較2012年增加近5個百分點。農村生活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升,2022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7%。全國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車,老百姓“出行難”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城鄉生活污水處理進展顯著。2021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為68.6%,處理率接近98%,較2012年增長超10個百分點,29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28%左右,較2016年提高6個百分點。截至2022年,全國新增污水處理設施超過1500座,污水管網約30萬公裡。

城鄉生活垃圾治理成效突出。2021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9.9%,較2012年提高15個百分點。近年來,各地大力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推動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全國297個地級以上城市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居民小區垃圾分類平均覆蓋率達82.5%。各地全面推進“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收運處置體系建設,全國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的自然村比例達到90%以上。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取得積極成效,2021年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超過76%,秸稈綜合利用率超過88%,農膜回收率達80%以上。

城鄉臟亂差局面得到扭轉。10年來,我國累計開工改造老舊小區超16萬個,惠及居民超2900萬戶﹔累計改造農村危房2400多萬戶,歷史性地解決了農村貧困群眾的住房安全問題。2018年以來,全國95%以上的村庄開展了清潔行動,發動群眾開展“三清一改”,14萬個村庄得到綠化美化。農村廁所革命取得積極進展,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73%,2018年以來累計改造農村戶廁4000多萬戶,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過去10年,我國累計建設5萬個以上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麗鄉村,8155個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到2020年,保護53.9萬棟歷史建筑和傳統民居,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內容和價值最豐富、保護最完整、活態傳承的農耕文明遺產保護群。

城鄉生態空間質量不斷提升。我國大力推進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建設,積極打造國家森林鄉村等,城鄉綠地面積大幅提升。2021年,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地面積達到249.3萬公頃,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8.7%。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要求,截至2022年8月,全國因地制宜規劃建設或改造“口袋公園”近3萬個,建設綠道8萬多公裡。10年來,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由11.8平方米提高到14.87平方米,村庄綠化覆蓋率達到29%。

建設更加美麗宜居的家園

讓人民群眾在良好環境中生產生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要求,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新時代,我們黨把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機統一起來,加強整體布局、系統謀劃,扎實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整治。展望未來,要在城鄉人居環境建設已經取得成就的基礎上,繼續加強頂層設計,發揮制度優勢,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推動我國城鄉人居環境改善邁上新的大台階,建設更加美麗宜居的家園。

加強頂層設計。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加強頂層設計,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科學謀劃和推進相關工作。2021年,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將新發展理念貫穿城鄉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對於系統解決城鄉建設中的突出問題、不斷提升城市治理精細化水平具有重大意義。2021年,中辦、國辦印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明確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的總體目標和主攻方向,為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快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描繪了清晰的路線圖。這些頂層設計是順應人民對良好生態環境熱切期盼的重要舉措,為城鄉人居環境建設提供了堅實保障。

發揮制度優勢。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城鄉人居環境改善涉及資金、資源、人才等諸多要素,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發揮高效協調各方行動、配置各類資源的制度優勢,為統籌推進各領域、各地區城鄉人居環境建設提供堅強有力的制度和組織保障。我們要把黨的全面領導貫穿城鄉人居環境改善各方面各環節,在黨組織統一領導下,整合各類社會力量,激發群眾廣泛參與積極性,推動形成建設美好人居環境的合力。

健全基礎設施。補齊城鄉基礎設施短板是城鄉人居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提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整治。”“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全面提升環境基礎設施水平,構建集污水、垃圾、固廢、危廢、醫廢處理處置設施和監測監管能力於一體的環境基礎設施體系,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鎮和鄉村延伸覆蓋的環境基礎設施網絡。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要堅持因地制宜,推行精准管理,繼續提升城鄉社區綠化水平,加大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力度,推進城鄉生活垃圾治理,為城鄉人居環境改善提供更為堅實的基礎。

(作者分別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


不斷增進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大家手筆)

王焰新

青山碧水、鳥語花香,人們都希望在優美環境中工作和生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新時代,我們黨帶領人民推進高質量發展,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生活品質,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征程上,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不斷增進良好生態環境這個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讓人民幸福生活的成色更足。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生態環境關乎人的生命健康,關系人民群眾的生活幸福。當前,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有了更高的期盼和要求,希望有更清新空氣、更清澈水質、更清潔環境。唯有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人們的生活品質才能不斷提高。不僅如此,生態環境還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我國作為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環境容量有限、生態系統脆弱,要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發展模式是行不通的。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政之所要,在乎民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這一思想聚焦人民群眾感受最直接、要求最迫切的突出環境問題,將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力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我國成為世界上空氣質量改善最快的國家,地表水質量持續向好,土壤污染風險得到有效管控,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的目標,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模、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都穩居世界第一,群眾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不斷得到解決,人民生態福祉顯著增強。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我們必須始終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把建設優美的生態環境作為一項基本公共服務,加快改善環境質量,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讓人們在高質量發展中過上高品質生活。

環境問題具有復合型、綜合性、區域性的特點,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保持戰略定力,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當前,要在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防控、黑臭水體治理、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危險廢物處置、新污染物治理等重點領域持續發力。遵循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使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逐步恢復原有的功能和結構,健全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提高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和自我維持力。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合理規劃城市的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讓城市融入自然,把城市建設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著力推進鄉村振興,重點解決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緊迫問題,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聚焦農村廁所革命、生活污水處理和生活垃圾治理,制定更切合實際、可持續、可操作的舉措,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保護生態環境是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要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動員全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鼓勵綠色消費、綠色居住、綠色出行等,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風尚。堅定信念、久久為功,持續增進生態環境這個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讓人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過上更健康更幸福的生活。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


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新知新覺)

李合亮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美麗中國建設成效顯著”列入未來五年的主要目標任務。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必須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好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這是基於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以及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作出的重大判斷和戰略部署。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綠色發展成為普遍形態的發展。我國人口規模巨大,資源能源約束緊、環境容量有限、生態系統脆弱,這些情況構成高質量發展的現實約束。加之我國綠色發展與經濟轉型是同步進行的,工業化、城鎮化正處於向縱深發展的階段,未來一個時期能源資源需求仍將保持剛性增長,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具有明顯的高碳特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任務相當艱巨。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是潮流所向、大勢所趨,我國14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發展模式是行不通的,必須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新發展理念,以創新驅動為引領塑造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以資源環境剛性約束推動產業結構深度調整,以強化區域協作持續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推動經濟發展既保持量的合理增長、又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從我國近年發展態勢看,一方面,綠色轉型正在深刻改變以要素低成本優勢為特征的傳統生產方式,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形成許多新的增長點。例如,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量子通信等新興技術加快應用,培育形成智能終端、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等新產品、新業態,風電、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迅速。另一方面,我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和綠色消費需求正在催生巨大的綠色市場,各類生產更加注重以優質資源性投入產出更高質量、更具多元價值的產品,在綠色生產方式廣泛推行的同時綠色生活方式漸成風尚。截至2021年底,我國累計建成綠色工廠2783家、綠色工業園區223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296家。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持快速增長,到2022年產銷量連續8年保持全球第一。

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內在要求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將生態環境作為生產力發展的內在因素,推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力求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實現未來五年“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美麗中國建設成效顯著”的目標任務,必須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作出的戰略部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不斷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立足資源稟賦,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推進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低碳高效利用﹔調整交通運輸結構,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加快充電樁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進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推動各種廢棄物和垃圾集中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准體系,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倡導綠色消費,鼓勵綠色衣著、普及綠色飲食、提倡綠色居住、推廣綠色出行、發展綠色旅游等,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作者為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26日 09 版)

(責編:牛鏞、楊光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