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整版觀察:十年來經濟建設歷史性成就

2022年11月11日05:4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 人民日報 》( 2022年11月11日 09 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要牢牢把握過去5年工作和新時代10年偉大變革的重大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下,我國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書寫了經濟快速發展奇跡新篇章。本期觀察版從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三個方面,分析十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推動深化對黨的二十大關於經濟建設戰略部署的認識和把握。

  ——編  者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物質基礎更堅實(人民觀察)

劉元春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十年來,我們“採取一系列戰略性舉措,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經受住了來自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自然界等方面的風險挑戰考驗,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出並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我國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穩步從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

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更加牢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對經濟形勢進行科學判斷,對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許多重大理論和理念,對發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時調整,其中新發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新發展理念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貫徹新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新時代十年,我們堅持從根本宗旨、問題導向、憂患意識等方面把握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我國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更加牢固。

創新驅動取得突破性進展,創新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第一驅動力。十年間,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1萬億元增加到2.8萬億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進步貢獻率從52.2%提升到超過60%﹔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由第三十四位上升到第十一位﹔國際專利申請數量連續3年位居世界第一﹔2011年—2021年9月,我國各學科“高被引”國際論文數為4.29萬篇,居世界第二位、佔比24.8%﹔探月工程、火星探測計劃、載人航天工程等順利實施,高性能裝備、智能機器人、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技術取得突破﹔數字經濟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接近40%。

協調發展取得長足進展,發展不協調問題得到緩解。我國基尼系數改變了過去的上升趨勢,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從2012年的2.88︰1下降到2021年的2.50︰1。中部和西部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的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1年的22%、21.1%。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從2012年的45.5%提高到2021年的53.3%。城鄉一體化發展取得新成效,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2012年的53.1%上升到2021年的64.7%,農業農村現代化加速推進。

綠色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各項指標發生轉折性變化。十年來,我國地表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提升了23.3個百分點,達到84.9%,已經接近發達國家水平﹔能耗強度累計下降26.4%,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佔比下降12.5個百分點,2014—2021年年均下降1.4個百分點,是歷史上下降最快的時期﹔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突破11億千瓦,比十年前增長近3倍,佔世界可再生能源裝機總量的30%以上﹔水電、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裝機規模和在建核電規模穩居世界第一,清潔能源消費比重在能源消費增量中的份額超過60%,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4.4%。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提高到87.5%,PM2.5平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34.8%﹔森林覆蓋率達到24.02%,近十年為全球貢獻了1/4的新增森林面積,森林面積和蓄積量持續“雙增長”﹔淘汰落后和化解過剩產能鋼鐵3億噸、水泥4億噸、平板玻璃1.5億重量箱,為降低能耗和排放打下了堅實基礎。

對外開放進一步深化,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穩定提升。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連續多年保持在30%左右,制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由2012年的22.5%提高到2021年的近30%,持續保持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地位。2019—2021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速為10.8%,高於全球9.1個百分點。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從2012年的24.4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39.1萬億元,連續5年排名全球第一,佔國際市場的份額從2012年的10.4%提升到2021年的13.5%,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

共享發展取得歷史性成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扎實推進。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形成超4億人口的世界最大規模中等收入群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5萬元。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截至2021年底,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分別達10.3億人、13.6億人,參加失業、工傷、生育保險人數比2012年分別增加7733萬人、9277萬人和8323萬人。人類發展指數大幅提高,在1990年處於低人類發展水平組別的47個國家中,截止到目前,中國是唯一躋身高人類發展水平組的國家。

穩步從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經濟基礎更加堅實

新時代十年,在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我國經濟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高質量發展特征更加明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從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的腳步穩健有力。

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從總量看,十年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相繼跨越60萬億、70萬億、80萬億、90萬億、100萬億、110萬億元大關,從2012年的54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114萬億元,按不變價計算增長了1.8倍,我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的比重達到18.5%,提高7.2個百分點,穩居世界第二位。從人均看,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6300美元上升到2021年的12551美元,接近高收入國家門檻,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宏觀經濟穩定性明顯增強。我國經濟經受住了中美經貿摩擦及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的嚴峻考驗,作為全球經濟發展的穩定器、動力源,展現出強大韌性和發展潛力。2012—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實際增長約6.6%,大大高於同期世界和發展中經濟體平均增長水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始終保持在3%以下,物價水平保持穩定﹔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4.2%以下,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300萬人以上﹔國際收支狀況良好,外匯儲備穩定在3萬億美元以上,穩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國際收支狀況最健康的國家之一。

高標准市場體系加速形成。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全面深化改革,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建設高標准市場體系,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逐步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我國營商環境全球排名從2013年的第九十六位躍升至目前的第三十一位﹔登記在冊的市場主體總數由2012年的5494.8萬戶增加到2022年6月份的1.61億戶,增長1.92倍。

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2012年的55.4%上升到2021年的65.4%,上升了10個百分點,經濟發展驅動力開始擺脫過去主要依賴出口和投資的局面﹔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持續上升,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從2012年的45%提升到2021年的54.9%,提高近10個百分點﹔制造業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高技術、高質量、高附加值產品的比重和國際競爭力也大幅度提升,2013—2021年高技術產品出口年均增速達到5.1%,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從2016年的1409億元提升到2021年的3469億元,年均增速達到19.7%。

統籌發展和安全取得重大進展。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統籌發展和安全,下大力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我國經濟發展的安全性自主性得到明顯提升。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外貿依存度已從2012年的45.3%降低到2021年的34.2%。我國還在糧食安全、產業鏈安全、金融安全等領域展開專項行動,逐步建立起一套嚴密完善的法治體系、戰略體系、政策體系、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和國家應急管理體系,筑牢了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屏障。

新時代十年,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取得突出成效的十年﹔是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台階的十年﹔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經濟治理能力全面提升的十年﹔是經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高質量發展特征更加明顯的十年﹔是深度融入全球經濟,對世界經濟影響力和貢獻率持續提升的十年。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取得的。我們要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於“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部署,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更為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作者為上海財經大學校長)


科技創新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大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科技事業發生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走出了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道路。科技創新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內生動力和有力支撐。

科技創新滿足國家戰略需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物質資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卻會越用越多。我們要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必須及早轉入創新驅動發展軌道,把科技創新潛力更好釋放出來,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和創新的作用。”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下,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實現了新躍升。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2012年的1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2.8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1.91%提高到2.44%,其中2016—2021年經費年均增長12.3%,連續6年保持兩位數增長。持續的科技投入保障了大規模、高水平的科研產出,我國科研論文發表數量和專利申請量居於世界首位,量子信息、材料、腦科學、空間科學等基礎研究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載人航天、量子計算、深空深海探測等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北斗導航衛星全球組網,特高壓輸電工程、復興號高速列車、港珠澳大橋、川藏鐵路等重大工程都得到了有力的科技支撐。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國組織精銳力量開展疫情防控應急科研攻關,在疫苗、藥物、檢測試劑等方面取得一批科技創新成果,以新型舉國體制及時有力支撐疫情防控。我國與161個國家和地區的科技合作關系持續發展,在氣候變化、糧食安全、人類生命健康等領域創造出豐碩的合作研究成果,為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了中國科技貢獻。我國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十一位。

科技創新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工作時強調:“我們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完善創新機制,全方位推進科技創新、企業創新、產品創新、市場創新、品牌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十年來,圍繞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我國在科研經費、科技成果轉化、人才評價激勵、企業技術創新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持續提升,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型企業成長壯大,更加高效順暢的國家創新體系成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筋骨”。太陽能光伏、風電、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照明、先進儲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深海油氣、新型核電等技術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奠定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重要基礎。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量子通信、智能制造等新興技術融入產業發展,移動通信技術實現“3G突破、4G同步、5G引領”的歷史性跨越,催生了智能終端、遠程醫療等新產品新業態,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居世界第二位。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1%,科技成為保障糧食安全、種子安全的關鍵。醫療裝備開發、新藥研制、環境治理等方面的科技應用顯著提高了人民生活質量,科技特派員、科技扶貧等措施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科技創新塑造未來發展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要求“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十年來,我國在多個領域探索開辟科技創新引領發展的新路徑。例如,在科學引領方面,啟動第二次青藏科考,創造了一系列科學考察研究新紀錄,推動科技在青藏高原可持續發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全球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發揮更大引領作用。在科技企業發展方面,全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10多年前的4.9萬家增加到2021年的33萬家,上交稅額由2012年的0.8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2.3萬億元。在上海証券交易所科創板、北京証券交易所上市的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佔比超過90%。在區域發展方面,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等科技創新中心的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區等創新集群成為推動各地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有力引擎。新征程上,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科技自立自強上取得更大進展,努力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不斷提升我國發展獨立性、自主性、安全性。

(執筆:李 哲 楊 洋)


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觀察者說)

倪紅福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作出新的戰略部署。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也是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迫切要求。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作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是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等一系列重要論述,指引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步伐不斷加快。

打造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我國產業發展綜合實力穩步提升、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2012—2021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由16.98萬億元增長到31.4萬億元,佔全球比重從22.5%提高到近30%。鋼鐵、水泥、汽車等主要工業品產量穩居世界第一,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等新興產品保持快速增長。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44%,已接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疫情前平均水平﹔2021年國內外專利申請授權量460.1萬件,比2012年增長2.7倍。

打造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更加完善。產權保護、市場准入、公平競爭和社會信用等市場制度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快形成。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有效推行,負面清單動態調整機制和第三方評估機制不斷完善。

打造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成長最快的中等收入群體,總量超過4億人。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現行標准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加快構建,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打造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城鎮化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2021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4.72%,比2012年末提高11.62個百分點。鄉村建設全面提速,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4%,現有行政村全面實現村村通寬帶,具備條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創新區域發展政策,完善區域發展機制,區域協調發展取得重大進展。

打造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扎實推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顯著,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取得重大進展。能源革命深入推進,天然氣和水、核、風、光、電等清潔能源佔能源生產總量的比重快速提升。

打造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格局逐步形成。2021年,我國貨物和服務貿易總額達6.9萬億美元,貨物貿易總額連續5年居世界第一,服務貿易總額保持世界第二﹔實際使用外資達到1.15萬億元人民幣,位居世界第二﹔截至2022年9月,與149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我國貿易投資大國地位更加鞏固。

打造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走向深入。在財稅體制、金融體制、外貿體制、國企國資等領域出台實施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反壟斷法律制度體系不斷健全,全國統一的公平競爭制度加快建立。

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和構建新發展格局相輔相成、互為條件、相互促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助推高質量發展和新發展格局構建。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我國發展既迎來新的戰略機遇,也面臨新的嚴峻挑戰。新征程上,我們要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2年11月11日 09 版)

(責編:岳弘彬、趙欣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