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向科技要答案,走好農業現代化之路
農業現代化,科技是根本性決定性力量。
近日,全國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會議在江蘇省南京市召開,對全國農業科技創新成果進行回顧和展示,對新時期農業科技創新工作進行謀劃和部署。長期以來,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送進億萬農民家,為實現農業穩產增產、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打贏脫貧攻堅戰和推動鄉村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下一步,加快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驅動發展,必將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現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客觀來看,我國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先天不足。以耕地為例,我國耕地總量少,質量總體不高,必須向科技要產量。與此同時,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農產品種類、品質需求日益增長,必須向科技要答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科技加快發展,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不斷創新突破。目前,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1%,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農業科技整體研發實力進入世界前列,我們正在加快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和農業科技現代化的路上闊步前行。
向科技要答案,必須堅持以現實需求為導向,關注農產品生產全過程。就種植業而言,育種環節,如何培育高產穩產、抗病抗倒的優質品種﹔種植環節,如何優化種植方式,以灌溉、化肥、株距的精細化投入實現最大化收益﹔收獲環節,能否推廣智慧農機,將更多人力解放出來﹔銷售環節,能否利用網絡更好打通產銷兩端……以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對農業生產進行全流程改造,有助於破除資源稟賦約束,改變粗放經營模式,進而提升生產效率,幫助農民增收致富。科技創新應當圍繞產業急需、農民急用,著眼市場需求、消費趨勢,讓更多“好種子”長出“好果子”,讓更多“農把式”挑起“金扁擔”。
向科技要答案,必須“產學研用推”一體發力,做好基礎研究、應用轉化、社會推廣等工作。其一,基礎研究是驅動農業科技創新的原動力。聚焦基礎前沿,瞄准關鍵核心,是提升農業科技競爭力的必由之路。其二,農業科技必須著眼於應用。推動好論文成為好模式、好農機、好種子,才能打通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技術研發與產業應用的隔閡,讓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其三,要關注“怎麼用”,也要關注“誰來用”。發展社會化服務,培育更多“新農人”,才能讓新品種、新農藝落地生根,走好現代農業發展的“最后一公裡”。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項技術能夠創造一個奇跡。多年來,有“東方魔稻”之稱的雜交水稻不斷培育推廣,有力回應了“誰來養活中國”的質疑。未來,如何讓科技創新的種子結出農業發展的累累碩果?需要久久為功、堅持不懈的科研攻關,也需要資金傾斜、政策支持等不斷夯實基礎。我們期待: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不斷涌現,讓中國這片希望的田野永遠充滿活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