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民論壇)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②

仲 音
2022年08月18日05:4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在江蘇,良好生態環境已成為百姓最有幸福感的公共產品,群眾對環境滿意度提升至93.6%﹔在河北,累計壓減地下水超採量52.3億立方米,修復礦山面積40萬畝,修復“三化”草原生態270萬畝﹔在貴州,中心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98%以上,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100%……最近,“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舉行各地專場,一個個具體數字,寫照著優良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得到深入踐行。

  深邃的思想,歷經時間洗禮和實踐檢驗而愈顯光輝。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余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斷。在“兩山論”的指引下,當地實現了從“靠山吃山”向“養山富山”的轉變,探索出一條實現經濟與生態互融共生、互促共進的新路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對“兩山論”進行了更加深刻、系統的理論概括和闡釋。“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決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讓綠水青山充分發揮經濟社會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壞了,而是要把它保護得更好”……“兩山論”在理論和實踐相互作用過程中不斷豐富與完善,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成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在祖國大地上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上海楊浦濱江從“工業鏽帶”變為“生活秀帶”,昔日老工業企業集聚地成為居民后花園﹔寧夏賀蘭山砂石礦區整治修復后成為葡萄酒庄,產業轉型帶來了豐厚回報﹔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古生村沿湖的魚塘、耕地已退塘退耕,秀麗風光吸引的游客越來越多……事實証明,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一名外國留學生感慨:“中國生態旅游發展迅速,充分印証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科學性。”

  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証統一、相輔相成的。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才能實現發展理念的深刻變革、價值取向的深度調整、發展模式的根本轉換。去年5月,我國首批林業碳票正式出爐,福建省將樂縣常口村的生態公益林被折算成碳減排量,賣出14萬多元。當地人感慨:“以前靠砍樹賺錢,現在保護好森林,空氣也能變成‘真金白銀’。”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舍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而是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努力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多贏。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發展越是面臨困難挑戰,越要貫徹綠色發展理念,越要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越要在綠水青山中找出路、向生態環境要效益。在生態環境保護上,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要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護美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才能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讓綠色成為最亮麗的發展底色。

  “好似熱奶茶裡泡酥油,濃得分不開,味道好極了!”在青海,吃上“旅游飯”的群眾如此形容好日子。新時代新征程,學好用好“兩山論”,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我們就一定能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相關閱讀:

  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①

 

  《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18日 04 版)

(責編:胡永秋、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