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來論:電話手表,別把“保護”變成“隱患”

近年來,兒童電話手表的發明,給很多父母吃了一顆“定心丸”:孩子隻要戴上手表,家長就可以實時查看孩子定位、雙向通話,給兒童安全帶來一定的保障,消除安全隱患。這樣的設計初衷,讓電話手表大受家長和孩子的歡迎。然而隨著兒童手表功能一再升級,小天才等兒童手表具備了視頻通話、拍照、微聊、支付、下載APP等功能,電話手表一躍從安全保障工具升級成具備學習、社交功能的智能手表。
統計顯示,中國兒童電話手表市場規模已達到千億級。學齡兒童佩戴電話手表已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這也引起了更多第三方應用的關注,在兒童電話手表中加入了很多附加應用可供下載,有教育學習相關APP的同時,還有一些游戲APP可下載,更有甚者兒童可以直接免密支付進行游戲消費。
對於兒童來說,很容易被游戲內容吸引注意力,甚至沉迷其中。作為游戲重要載體的手機,早就讓家長們苦不堪言。2021年1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為保護學生視力,讓學生在學校專心學習,防止沉迷網絡和游戲,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消息一出,就獲得了不少家長的贊同。一直以來,智能手機是否進校園都是橫亙在學校與家長之間的一道大難題,手機被攔在校園之外,但作為安全和通信保障的電話手表則一直是被接納而提倡,但現在電話手表變小型智能手機,屏幕更小,功能更強,既不利於視力保護,也不利於學習,消除安全隱患的電話手表,開始變成了“隱患”本身,對於電話手表真的該好好審視了!
“游戲化”內容是否應該出現在電話手表內?它對於“保障兒童生命安全”的初衷有何關系?兒童電話手表應回歸助力兒童安全保障的本位,相關“附加品”要處於合理范圍,同時要適合兒童心智的范圍以內。這才是令家長放心的前提,更是相關行業良性發展的基礎。除了廠商的自律,主管部門更要加強監管。今年2月,工信部就出台過征求意見稿,提出生產企業應確保除基本功能軟件外的預置應用軟件均可卸載,並提供安全便捷的卸載方式供用戶選擇。國家網信辦近年來也對於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持續開展專項整治。作為預裝中有教育類App的兒童智能手表不能成為“盲區”,不能讓打“擦邊球”經營等行為游離在監管之外。
不要讓兒童電話手表變身為兒童游戲手表,不要讓未成年人只是新的利益增長點。互聯網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領域,促進完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機制,兒童智能手表生產商責無旁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