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整版闡述:新時代的原創性思想、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標志性成果
——在經濟建設上
《 人民日報 》( 2022年05月27日 09 版)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台階,我國經濟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深刻總結了新時代在經濟建設上取得的原創性思想、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標志性成果。今天刊發的3篇文章,圍繞這一主題進行闡述。
——編 者
為民族復興提供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我國經濟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和標志性成果。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引領我國經濟建設變革性實踐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很多情況是改革開放以來沒有碰到過的。與此同時,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猛發展,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變化。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大變局加速演變,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面對新形勢新挑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把握世界發展大勢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全面系統回答了我國經濟建設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
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最新理論成果,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規律認識的升華,是我們黨推進經濟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為我國在新時代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科學指引下,我們把新發展理念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在經濟建設領域推動一系列深層次變革性實踐。
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戰略謀劃和集中統一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黨的十九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歷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集中對我國發展作出部署。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和中央政治局會議經常性研究經濟工作,中央財經委員會、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經常召開會議,加強對經濟建設和改革發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引領中國經濟巨輪始終沿著正確航向前行。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在經濟制度體系中具有基礎性決定性地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實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重大突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作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實現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理論的重大突破。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支持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供了制度保障。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黨的十八大后,黨中央提出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全面科學分析國際科技創新競爭態勢,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制定實施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布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加強基礎前沿研究,努力在原始創新上取得新突破。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自主創新,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我國科技事業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
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解決供給側結構性問題作為主攻方向,是我國經濟建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2015年以來,我國推進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落實鞏固、增強、提升、暢通要求,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提升產能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發揮了治本作用。高質量發展就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我們持續壯大實體經濟,推進制造強國建設,推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有效增強我國產業競爭力和韌性。適應數字化轉型趨勢,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在電商平台、移動支付、網絡購物、跨境電商等領域持續創新,涌現出一批世界級企業。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立意深遠、內涵豐富,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大理論成果。這一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戰略謀劃,是我們應對世界大變局的戰略舉措,也是我們順應國內發展階段變化、把握發展主動權的先手棋。自2020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首次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以來,我們堅持把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暢通國內大循環,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建設強大而有韌性的國民經濟循環體系﹔同時,依托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形成吸引國際商品和要素資源的巨大引力場,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在開放合作中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和標志性成果
在波瀾壯闊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變革性實踐中,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和標志性成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
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現行標准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我國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為人類減貧事業作出巨大貢獻。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標志著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我們在解決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上取得了偉大歷史性成就,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
經濟實力躍上新的大台階。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2012年的53.9萬億元增長到114.4萬億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到17.7萬億美元,佔全球經濟的比重由2012年的11.4%上升到18%以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地位得到鞏固提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2萬美元,接近世界銀行2021—2022年確定的人均1.27萬美元的高收入國家門檻。
成功跨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21年全社會研發投入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1.91%提高到2.44%,我國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由第三十四位上升至第十二位。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級計算、量子通信等前沿領域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部分領域實現從跟跑向並跑、領跑轉變。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在全球科技創新集群排名中均進入前10位。
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持續提升。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鞏固提升,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比重提高,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數字化轉型加快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基於工業互聯網的產業生態加快構建,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區域城鄉協調發展呈現新局面。一批新的區域增長極加快興起,高質量發展動力源得到拓展。2021年,我國城鎮化率由2012年的53.1%上升到64.7%,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形成網絡化城鎮體系。城鄉收入差距持續縮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88︰1下降到2.5︰1。
經濟發展韌性明顯增強。我國經濟在中美經貿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中,顯現出強大韌性和抗沖擊能力,保持平穩增長,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位居前列,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連續多年保持在30%左右。特別是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率先實現經濟增長由負轉正,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2021年我國經濟在逆境中砥礪前行,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當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續,國際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國內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但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余地廣、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完全有條件有能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我國經濟建設的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標志性成果,雄辯地証明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科學真理性。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指引,我國經濟必將迎來更加光明的發展前景。
(作者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中國經濟巨輪破浪前行的科學指引(思想縱橫)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為了更好指導我國經濟發展實踐,既要堅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更要同我國經濟發展實際相結合,不斷形成新的理論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觀大勢、謀全局,勇於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成功駕馭我國經濟發展大局,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有力指引中國經濟巨輪沿著正確航向破浪前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理論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開拓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根本立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隻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會有正確的發展觀、現代化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激發億萬人民群眾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取得了經濟發展的偉大成就,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創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具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論品格,能夠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廣泛調動各方面力量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指引我國經濟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
堅持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我們認識事物、制定方針政策的重要認識論和方法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堅持實事求是,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以調研、視察、考察、召開座談會等形式深入企業、基層、田間地頭研究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比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十八洞村考察調研時提出了精准扶貧思想。又如,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前夕,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安徽、湖南等多個省份進行考察調研,多次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經濟社會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基層群眾代表、民營企業家的意見建議,謀劃“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深深扎根在實踐沃土之中,深入回答經濟發展的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
從歷史和現實有機結合中分析機理、把握規律。恩格斯指出,政治經濟學本質上是一門歷史的科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實現了歷史與現實的有機結合。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了“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內涵,並指出:“從歷史長過程看,我國經濟發展歷程中新狀態、新格局、新階段總是在不斷形成,經濟發展新常態是這個長過程的一個階段。這完全符合事物發展螺旋式上升的運動規律”“從時間上看,我國發展經歷了由盛到衰再到盛的幾個大時期,今天的新常態是這種大時期更替變化的結果”。同樣是在這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結合歷史和現實,結合一些重大問題,從理論上、宏觀上對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作出了重要論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從歷史和現實的有機結合中把握歷史規律、研究現實問題、回答時代課題,因而能夠有效統籌兩個大局,提出科學的因應戰略策略,大大增強了經濟工作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
馬克思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於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滿足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的科學理論,系統回答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奮斗目標、根本立場、歷史方位、動力之源、發展路徑等重大問題,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學理化研究闡釋,使其更好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掌握,轉化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強大物質力量,是擺在經濟理論工作者面前的重大時代任務。經濟理論工作者要勇於承擔起這個光榮的時代任務,深入學習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彰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力量貢獻智慧,為堅持和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貢獻力量。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
我國科技事業密集發力加速跨越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對科技創新重視程度之高、出台政策密度之大、推動力度之強前所未有,形成從指導思想、戰略部署到重大行動的完整體系,推動科技事業密集發力、加速跨越,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
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斷增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發展規律的深入把握、對創新與發展關系的新認識。縱觀人類發展史,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推動高質量發展,關鍵是要依靠科技創新轉換發展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5G全場景應用與整機研發取得突破,新能源汽車、新型顯示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發展,時速600公裡高速磁浮樣車成功下線,國產最大直徑盾構機“京華號”投入使用。科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推鄉村振興成效顯著,水稻、玉米、大豆等一批農作物新品種示范推廣,農作物良種增產貢獻率超過45%。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科技實力大幅提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步伐。我們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集中力量辦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我國科技事業快速發展,科技整體水平大幅提升。2021年,全社會研發投入總量達2.79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176%,全社會研發投入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1.91%提升到的2.44%﹔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比2012年提高8個百分點﹔發明專利授權量69.6萬件,比2012年增長2.2倍,國際專利申請連續3年居全球首位。我國基礎前沿領域不斷取得重大原創成果,戰略高技術不斷取得新進展。
堅持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快完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科技創新,必須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必須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縛創新驅動發展的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以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科技體制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發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科技創新的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確立,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更加成熟定型。出台了一系列激勵企業創新的政策,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人財物各種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激發了企業創新活力。我國企業在人工智能、5G技術、半導體產業、生物技術以及綠色能源等戰略性高技術領域的競爭力不斷增強。2021年,我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同比增長18.7%,研發投入佔到全國企業的70%。
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科技創新人才力量顯著增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沒有人才優勢,就不可能有創新優勢、科技優勢、產業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全面貫徹新時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戰略新舉措,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加強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創新條件建設,完善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機制,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讓各類人才的創新智慧競相迸發。科技創新人才結構和質量不斷優化,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加快涌現,科技人才效能持續增強。2019年,各類研發人員全時當量達到480萬人年,居世界首位。截至2020年底,我國技能勞動者已經超過2億人,高技能人才超過5000萬人。
(作者為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