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人民網評

人民網評:中國疫情防控有良好的成本效益比

井橋夕
2022年05月25日08:11 |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小字號

科學就是科學,謬誤就是謬誤。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肆虐,在形形色色的“躺平”論調中,“成本效益比”是一種迷惑性較強的論調。認為“成本效益比太低”而持“躺平”觀點的人,雖然也承認疫情會造成一定損失,但防控疫情的成本太高,公共財政的負擔過重,企業“停擺”對就業的沖擊過大,進而抨擊“動態清零”在經濟上不劃算、難持久。這種貌似科學分析的“外衣”並不能遮蓋立場的偏頗與邏輯的混亂。要看到,抗疫的成本再高也比不上“躺平”的巨大代價﹔更何況,中國疫情防控有良好的成本效益比,防控仗和經濟仗都打得贏!

經濟確實是基礎: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是疫情防控的基礎。如果離開物質和財力的有力支撐,“動態清零”可能只是一紙空談。但是賬要算大賬、清楚地算,決不能隻算小賬,拍腦袋、糊涂地算。宏觀上講,其他不少經濟體的“躺平”都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是超大經濟下行壓力導致的無奈選擇。相反,宏觀調控與社會治理的豐富經驗,讓中國有信心,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物質財富積累,讓中國有底氣,堅守“動態清零”總方針不僅是捍衛人民群眾健康權益的最佳方案,更是以最低成本切實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高效路徑、最優選擇!

先說成本。且不說人命無價,本就無法簡單用“成本—收益”來衡量。此外,疫情防控總要付出一定費用,如核酸檢測、疫苗接種、治療監護等,兩年多來對財政和醫保增加了不小壓力。臨時靜態管理讓社會面按下了“暫停鍵”,給很多企業和“打工人”帶來了不可避免的收入減少。“一增一減”,皆非所願,但背后仍有依托、有屏障。今年一季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2037億元,同比增長8.6%,助企紓困、減稅降費、穩崗就業、防疫支出、社會保障都有堅實財力基礎。這就是大國經濟的韌性。我們扛得住!

再談效益。疫情本身沒有效益,抗擊疫情的科學化水平可以提高效益。一方面“動態清零”讓企業盡快恢復常態、復工達產,這就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效益。一季度經濟實現“開門穩”,靠的不是別的,正是我國在世界上“率先控制疫情”並堅持至今,以穩固的防疫成果為經濟發展營造了穩定安全的發展環境。另一方面疫情對經濟發展沖擊的同時,客觀上也對數字、醫藥、健康與養老等行業的創新發展帶來新動力、新機遇。關鍵是要抓住機遇、化危為機,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和結構優化,真正把增速放緩的陣痛期升級為提質增效的轉型期!

最后看風險。哪怕在經濟意義上,“躺平”也風險眾多。疫情一旦失控便覆水難收,各方面的損失都不可想象。一是公共衛生領域必將付出高昂成本,二是原有的重大風險隱患很容易在社會動蕩中放大,甚至“爆雷”,三是供需失衡會讓結構性周期性弊病疊加,可能催生出更大的不確定性。所以,“躺平”可能短期內有點較顯性的收益,但於中長期著眼,成本其實更高、更不劃算,遠遠不是因放開暫時管制而引發的增長所能沖抵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在經濟發展各要素中,勞動力是最根本的,有勞動者的身體健康、素質技能提高,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才能穩健長遠!

隻有控制住疫情,經濟恢復發展才能有條件、有保障﹔隻要控制住疫情,經濟恢復發展就會有能力、有信心。“動態清零”就是中國當前“最經濟”“最有成本效益比”的疫情防控策略。

(責編:趙靜、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