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熱評:回應社會關切,少一些“答非所問”
近日,東航雲南董事長回應路透社記者提問時“答非所問”引發熱議。該事件在輿論場中持續發酵,甚至殃及東航形象。由此,涉及一個很值得探討的現實命題:突發性事件新聞發布會如何回應社會關切?
每有重大事件發生,舉世關注,公眾充滿信息“飢渴”。相關部門迅速召開新聞發布會,披露詳情、答疑解惑,既可滿足公眾知情權,也可瓦解謠言,更是履職盡責的體現。可以說,無論黨政機關還是公共企事業單位都有依法依規披露信息的責任。
東航客機墜毀,不僅機上人員的家人憂心如焚,公眾也極為挂懷。召開新聞發布會,及時、准確、全面回應社會關切,能夠起到撫慰人心、熨貼人心、安定人心的效果。這就要求相關人員在發布會上盡最大可能提供真實有效的信息,信息越精准、全面,越能拉直問號﹔態度越真誠、友善,越能贏得理解。
在舉世關注的重要場合,任何不規范的行為都必然失分,任何不妥當的行為都會被質疑。因此,出席新聞發布會的相關人員有責任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備,才能在有限時間內,有的放矢地回答各種“刁鑽”提問。哪怕實在不掌握詳情,也不宜敷衍塞責,更不能顧左右而言他。
事實上,熟練與媒體打交道,駕輕就熟地回答記者的發問,本就是相關部門負責人的一項基本能力,這種能力體現在敏銳力、理解力、表達力,乃至聽力。早在6年前,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就要求各級政府主要負責人遇到重大突發事件、重要社會關切等要當好“第一新聞發言人”。
如何當好第一新聞發言人?中辦、國辦要求相關主要負責人帶頭接受媒體採訪、表明立場態度、發出權威聲音。由此可見,相關負責人在面對公眾“盤問”時要迅速站出來,還要准確、精准發聲,要說到點子上,與民意形成良性互動。這是官員在新媒體時代應具有的基本素養,也是對本職工作能力的一種檢驗,更是一種責任意識——對手中權力負責、對所在部門負責、對公共利益負責。
在突發事件處置中,及時、准確地回應媒體和公眾的關注,就是在維護人民權益、彰顯公平正義、展現國家形象的具體體現和重要舉措。惟有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才越有信心,對未來才越有信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