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財評:外賣“滿減”,是節省還是浪費?
“滿25減5、35減10、45減15……”如今,為在外賣行業佔領一席之地,不少外賣商家通過設置優惠滿減活動開展營銷,吸引消費者。然而,這背后卻滋生著大量的餐飲浪費問題。
一份小炒肉加一份米飯總價22元,但按照“滿25元減5元”的滿減規則,再加一份米飯卻隻要支付20元。面對這樣的外賣“滿減算法”,你會如何選擇?從優惠的角度,自然選后者,可“多余”的那份米飯的“歸宿”很可能是垃圾桶。這究竟是“節省”,還是浪費?
外賣餐飲浪費有多嚴重?相關統計顯示,截至2020年年底,全國外賣總體訂單量超過170億單。若每單外賣浪費1兩糧食,一年下來浪費糧食的總量將超過17億斤!雖然這只是估算,卻也足夠驚人,更令人痛心。
除了“滿減”套路,設置“起送額”也是外賣平台和商家的一種慣常“玩法”。比如,一份砂鍋土豆粉賣14元,消費者覺得已經夠吃了,卻不夠20元“起送額”,隻能再點一些湊單。“其實我也不想多點,但很多時候金額不夠就不給配送。”“扔掉的時候也覺得很浪費,挺愧疚的。”消費者的無奈反映了外賣行業“名為優惠,實為浪費”的現象。
所謂“買的沒有賣的精”,商家這麼會“玩優惠”,目的隻有一個——多賺錢。在“滿減”“起送額”等加持下,商家的“客單價”(每個顧客平均購買商品的金額)就上去了,營業流水與總額上升,利潤自然“水漲船高”。這還不算,更有商家搞“實體店價格與外賣平台價格不一致”的把戲。表面上看,外賣平台價格“一頓優惠猛如虎”,實際卻是“先提價后打折”,最后算下來,比實體店的價格還貴。凡此種種,商家的繁多套路令消費者眼花繚亂,“許多商家都這麼玩”導致消費者隻能“就范”。
《反食品浪費法》明確規定,餐飲外賣平台應當以顯著方式提示消費者適量點餐,餐飲服務經營者不得誘導、誤導消費者超量點餐。顯然,無論是從道義上,還是從法律規范上,抵制餐飲浪費,踐行“光盤行動”,都已成為清晰的社會共識。一些外賣平台和商家“重利輕義”,罔顧法律規范,必須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
有專業人士指出,外賣平台有能力引誘消費者多消費,也完全有能力通過算法引導消費者合理消費。而要扭轉“非不能也,乃不為也”的狀況,必須進一步壓實外賣平台的主體責任和社會責任。
餐飲經營者必須明白,要想可持續健康發展,必須適應國家為確保糧食安全而制定的整體規劃。此外,更要摒棄“零和博弈”思維,隻有實現商家和消費者“共贏”,才能確保相關行業發展行穩致遠。具體到經營中,確保餐品質量,推出小份餐、半份餐,明示具體分量,用實在的優惠取代套路性滿減,隻要商家誠意足夠,消費者自會“買單”。
行業自律與外部約束也是有機統一的。“對誘導、誤導消費者超量點餐造成明顯浪費的餐飲服務經營者,給予警告或處以罰款。”法律規定不是“吃素的”,商家“吃相難看”注定會被自身不當行徑“反噬”,對明知故犯或無知無畏的商家,依法懲處不可或缺,這也是為更多經營者指明方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