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財評:“紙螃蟹”貓膩多,吃螃蟹擦亮眼

仝宗莉
2021年09月23日08:02 |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小字號

“秋風起,蟹腳痒”,中秋前后正是吃螃蟹的最佳時期,各類大閘蟹禮品券、提貨券以其方便流通、隨吃隨兌等優勢備受消費者青睞。可近年來,隨著“紙螃蟹”滿天飛,兌換難、蟹券空轉情況時有發生,螃蟹質量更是缺乏保障,讓不少人深受其害。

賣蟹不如賣券?螃蟹券背后貓膩多。作為受寵的時令水產品,大閘蟹銷售時間短、不易保存,蟹券應運而生成為實物的替代品,“先買券后兌換”一度為消費者和商家帶來極大便利,卻逐漸變了味。據媒體報道,如今不少螃蟹生意成了“零成本”買賣,有企業一隻螃蟹沒有,一張蟹券空轉,就能穩賺100元,營銷人員也能賺50元。朋友圈、購物平台上熱銷的低價蟹券背后,缺斤少兩、死蟹、貨不對板、無法提貨、商家跑路等亂象頻出,令人防不勝防。

盡管圍繞螃蟹券展開的“千層套路”早不是新鮮事,每年蟹肥時節也都有各種聲音呼吁消費者加強防范、理性消費,但買的沒有賣的精,精明的商家總能花樣翻新,將消費者心理“拿捏得死死的”。殊不知,這些自作聰明的短視行為,既涉嫌觸犯法律法規,也攪混了螃蟹市場的一池清水。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及《反不正當競爭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表明,貨真價實、誠實守信是經營的基本要求﹔標大發小、以次充好屬於欺詐行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也明確規定,經營者對商品或者服務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的,除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外,其他有關法律、法規對處罰機關和處罰方式有規定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法律、法規未作規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或者其他有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然而,亂象仍然一再發生,說明市場亟需監管部門加大打擊力度,對各種禮品券進行有效干預。例如,在蟹券發放、兌現環節引入第三方平台予以監督,保証消費者儲值資金不被商家佔用、濫用。再如,通過售賣平台,制定懲罰舉措,督促商家減少預售、發貨過程中的不透明現象,壓縮商家動手腳的空間。

打鐵還要自身硬,大閘蟹行業內部規范同樣重要。據報道,今年蘇州市市場監管局就組織和倡導作為會員單位的品牌商家,對自售出之日起30日內、未激活提貨的一次性兌付蟹卡、蟹券,提供無理由退貨承諾服務。這是國內大閘蟹行業首次將一次性兌付蟹券(卡)納入無理由退貨,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網購平台作為獲利方,更應守土有責,既要在售賣環節對商戶形成約束,也要打通售后投訴渠道,不能讓消費者維權無門。

此外,由於螃蟹券屬於商品化的預付卡,付費在前消費在后,給監管帶來了很大難度。避免被“套路”,消費者自身也應擦亮眼睛,對含糊其辭、貌似誘人的“紙螃蟹”保持警惕。買券要看清品種、公母、重量等標注信息,選擇正規渠道,最好選擇經營年份長、口碑好的品牌,並預先檢查商家資質。

隻有監管、行業、消費者齊心協力,從源頭剎住“紙螃蟹”套路多的歪風邪氣,這一市場才能良性發展,讓人們買螃蟹放心,吃螃蟹舒心。

(責編:庄紅韜、付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