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財評:整形失敗維權難,不能“誰趕上算誰倒霉”
“相信我就把你變美,不相信我就把你的情敵變美”“沒有美麗的外表,再有趣的靈魂也無人問津”……這樣的洗腦式醫美廣告,相信不少人都在線上社交平台、線下電梯間等地方瞧見過,明眼人都能看穿這是一些醫療美容機構在販賣容貌焦慮、借機招攬顧客。
廣告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幾萬元隆了個豬鼻子”“打了水光針臉爛了”……美容不成反而毀容的例子不勝枚舉,網上甚至出現“整容失敗吧”,其中數以萬計的哀怨、吐槽、控訴帖,以及網友自曝整容失敗的照片,讓旁觀者看了都心驚膽戰。
更大的問題是,整容失敗的消費者“討說法”常常遭遇醫美機構推諉、卸責。近日,山東濟南某整形機構女老板毆打顧客的視頻被曝光,女老板野蠻囂張,對顧客謾罵、威脅、扇耳光,令人震驚不已,這樣的極端案例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醫美維權難的問題。人們不禁要問:“醫美之殤”難道是誰趕上算誰倒霉?
關注醫美亂象,不能不重視以下因素。
醫療美容屬於醫療范疇,本來隻有正規醫療機構才有資質開展。可受到美容整形行業高昂收費高額利益的誘惑,大量非法機構和無資質人員也想從中分一杯羹。有統計顯示,2019年國內非法經營的醫美店鋪數量就超過8萬家。非法機構和從業人員在不明真相的愛美人士身上打針動刀,給后者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威脅,一些人甚至因為接受非法醫美而喪命。這樣的慘劇足以敲響警鐘。
即便是合法的醫美機構,如果利用專業信息不對等,侵犯消費者知情權,也不能被容忍。一些醫美機構一方面將美容整形效果吹得天花亂墜,吊足消費者胃口﹔另一方面刻意回避醫療手術存在風險隱患,“拍胸脯”承諾隻停留在口頭,絕不落在紙面。由此,就算消費者對醫美術后的效果不滿意,也拿不出書面証據來維權。某些醫美機構挖這種“坑”可謂心機重重,更有甩鍋的預謀。
法規層面的短板同樣亟待彌補。目前,我國尚無針對醫療美容的人身損害鑒定規范。如果僅是參照人身損害案件中的《人體損傷殘疾程度鑒定標准》,諸如割雙眼皮卻變“肚臍眼”、隆鼻手術后兩個鼻孔一大一小等情況,無法被認定構成傷殘。由於醫療美容是否失敗缺乏判斷標准,醫美服務對消費者造成的損失也難以量化,導致相當一部分醫美糾紛都以消費者敗訴告終。即使某些訴訟成功,賠償金額往往也與給當事人造成的損害不成正比。
醫療美容方興未艾,要警惕其野蠻生長。今年6月,國家衛健委聯合多個部門出台打擊非法醫療美容服務專項整治工作方案。有關部門重拳出擊,嚴肅查處違法醫美行徑,對行業正本清源。鑒於醫美廣告制造容貌焦慮,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也於8月發布了醫療美容廣告執法指南的征求意見稿,旨在嚴厲打擊虛假違法醫療美容廣告,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維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完善法律法規,堵塞有關漏洞,更是依法治國的應有之義。
醫美行業需要大浪淘沙,合法合規是底線,而非最終目標。對醫美機構而言,需要認清大勢,從“重營銷”轉向“重內功”,努力提升醫生技術、完善醫美規范、優化服務流程等,核心要義是保障醫療質量和消費者安全。如此,才能使醫美機構行穩致遠,令醫美行業擁有樂觀的發展前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