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馬線也是文明線(人民時評)
斑馬線是行人過街的安全線,也是體現交通參與者良好形象的文明線。不久前,北京市公安交管部門以禮讓斑馬線為切入點,加大對交通違法行為的管理整治力度,使禮讓斑馬線從建議倡導落實到執法層面,也讓文明出行、安全出行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作為引導行人有序通過的交通線,斑馬線能夠有效保護行人,降低事故風險。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明文規定:機動車行經人行橫道時,應當減速行駛﹔遇行人正在通過人行橫道,應當停車讓行。這既是為了充分保障行人的路權,也是為了更好維護交通安全。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數據顯示,去年1—10月,機動車肇事導致的傷亡事故中,12.24%是由於未按規定讓行,居十大危險駕駛行為之首。可以說,斑馬線前文明禮讓,不僅是對法律的踐行和恪守,更是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禮讓一小步,文明一大步。2018年,公安部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機動車不禮讓斑馬線治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推動在全國開展機動車不禮讓斑馬線治理,建立常態長效治理機制。近年來,我國不少城市開展“不禮讓斑馬線”專項整治行動,對未按規定讓行的交通違法行為確立明確處罰標准。此次北京市對217處路口的“電子警察”進行升級,可記錄機動車“遇行人通過人行橫道未停車讓行”的交通違法行為,明確核實無誤后將處以200元罰款、記3分。這些處罰措施充分考慮了地方實際,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也有助於推動法律落地生根見效,規范交通行為。
尊重是雙向的,文明亦需要共建共護。車讓人、人守規,才能形成良性循環。大力倡導車輛禮讓行人,並不意味著放鬆對行人的要求。車與人搶道要治,人與車搶道也要管。不遵守交通信號燈指示、過馬路玩手機等行為,不僅干擾交通秩序、影響通行效率,也給行人自身安全帶來隱患。提升交通文明,需要涵養規則意識,也需要加強引導和監管。比如,有的地方除了在路口設置交通管理員,啟用具有人臉識別功能的自動抓拍系統,還通過媒體和網絡平台對不文明交通行為進行曝光,收到良好效果,使“車讓人、人守規”成為各方共識。
一條斑馬線,也是一道治理考題。更好保障道路交通各參與方的路權,兼顧交通安全和通行效率,需要城市治理者全盤考慮、統籌兼顧。比如,一些地方在人流量小的路段採用請求式按鈕信號控制,設置更加醒目的“三維立體斑馬線”、能感應越線行為並進行提示的“智慧斑馬線”,等等。這些舉措,豐富了城市交通治理的實踐。同時也要看到,城市在發展,交通治理也會面臨新問題。比如,隨著共享單車和電動自行車的增加,非機動車不遵守交通規則的安全隱患日益凸顯。更好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道路交通各參與方的需求和體驗出發,通過完善交通標志標線、調整信號燈配時、創新監管方式等多種手段,不斷提升管理的精細化、科學化、智能化水平。
文明出行始於足下,習慣養成久久為功。道路交通各參與方共同參與、相向而行,將規則意識、文明意識落實到行動中,我們就一定能共同營造更加安全有序和諧的出行環境,不斷擦亮城市的文明底色。
《 人民日報 》( 2021年09月01日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