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評論員觀察)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眾追求高品質生活的共識和呼聲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讓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
從“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到“萬裡藍天白雲游,綠野繁花無盡頭”的萬畝林海,今天的塞罕壩林場早已成為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承德考察時第一站就來到塞罕壩機械林場,勉勵林場職工“要傳承好塞罕壩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實生態文明理念,再接再厲、二次創業,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上再建功立業”。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在各地考察時提出一系列新要求。在貴州,囑咐“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努力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在福建,要求“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在青海,指出“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在西藏,強調“保護好西藏生態環境,利在千秋、澤被天下”……念茲在茲的,是關乎綠水青山的生態賬本﹔籌謀擘畫的,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浙江安吉關閉塵土飛揚的礦區,反而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非但沒有影響經濟發展,反而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內蒙古庫布其沙漠治理者幾十年持之以恆防沙治沙,創造了可觀的生態財富……一個個經過實踐檢驗的綠色樣本,深刻揭示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証統一、相輔相成的,有力証明生態環境投入是關系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投入。正因如此,“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內容,被寫進了“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眾追求高品質生活的共識和呼聲。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老百姓的幸福感來自哪裡?就來自良好的生活環境。”環視身邊的自然環境,漢水迢迢,一江碧流、澄澈北上﹔烏蒙山下,“綠海”重生、珍禽歸來﹔西子湖畔,天朗氣清、岸綠景美﹔秦嶺山麓,青山環抱、草木蔥翠……從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到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從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到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一系列生態環境治理舉措和成果表明: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集中攻克發生在人民群眾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就能讓人民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一方面,我們要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另一方面,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我們要和各國一道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推動疫情后世界經濟“綠色復蘇”,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全球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共建繁榮、清潔、美麗的世界。
“綠水青山,金山銀山,永續利用,惠澤子孫”,在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村規民約碑上刻著這樣的話語。20多年前,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這裡調研時語重心長地叮囑:“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從常口村到塞罕壩都深刻表明,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讓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
《 人民日報 》( 2021年09月01日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