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財評:我們該如何擺脫“赤裸裸的未來”?

顧理平
2021年04月15日18:42 |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小字號

“一個App控制全球18萬個網絡攝像頭,萬名會員付費偷窺隱私‘直播’。” 近日,媒體的一則報道讓人觸目驚心,再次敲響隱私泄露的警鐘。身處數字化社會中,監視“無時不在”,隱私“無處安放”,我們該如何擺脫“赤裸裸的未來”?

也許有人會說,我是一個普通人,誰會關注到我?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簡單。當你走進第一家汽車銷售商店被人臉識別探頭記錄后,再想通過不同渠道、不同商店的比價獲得更大優惠的行為將變得毫無意義﹔當你衣衫單薄輕鬆地在私宅內自由活動時,隱秘的鏡頭可能正肆無忌憚地“直播”實況……

科技是把雙刃劍。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極大便利了我們的“衣食住行”。與此同時,智能手機、針孔攝像頭甚至無人機的出現,有效延伸了人的感官,為“觀看”和“被觀看”提供了可能。某些所謂“科技公司”洞察了個別人偷窺的需求,及時介入,並為了逐利而毫無底線。

更可怕是一直以來被人們忽視的數字偷窺。剛剛在某購物平台查詢一樣物品,很快就會在一些App中收到相關廣告。你是不是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其實,這並不是巧合。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精准畫像”和“個性化服務”等高大上的話術,其“精准”瞄准的,正是公民的隱私數據:個人的情趣愛好、社會關系、飲食習慣甚至體重腰圍……所有在網絡使用中留下的痕跡,都被整合成了有價值的商業信息。在數字化社會,隨著數據成為寶貴資產,隱私也開始具備了財產性的特征。大數據偷窺的隱私會讓人們利益受損於無形。因此,隱私保護變得異乎尋常的重要。

隱私保護最堅實的防火牆當然是法律。我國2020年頒布的《民法典》第1032條中明確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在我國公民隱私權保護歷史中具有裡程碑意義。同時,政府相關監管部門應該加大對視頻鏡頭生產、設置單位等的監控力度﹔加強網絡應用如小程序、APP等的規范管理。從法規層面構建好公民隱私保護的網絡。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偷窺等隱私侵權行為查處取証難度大,而技術進步還會導致新類型隱私侵權行為持續出現,所以技術防范在智能時代所起到的作用就非常重要。要對公民隱私進行有效技術保護,一方面對公民的隱私信息進行加密、擾動、匿名等預處理,加大偷窺難度﹔另一方面要基於某些科技企業為逐利必須經過隱私售賣過程的特點,借助區塊鏈技術等進行泄密追蹤,搗毀侵權源頭。

當然,作為一個現代公民,在自己因為私人生活被侵擾,私人空間被侵佔,私人信息被公開而頻感沮喪無助時,有必要養成科學的隱私保護意識,掌握科學的隱私保護方法,並對不法隱私侵害進行凜然的斗爭。

(責編:孟哲、付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