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扎實抓好涉非公經濟控告申訴案件辦理

甄奇

2020年07月15日18:30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近日,最高檢下發通知,全國檢察機關將開展涉非公經濟控告申訴案件清理和監督活動,重點涉及7類非公企業和非公經濟人士權益保障和權利救濟案件。通知要求暢通涉非公經濟控告申訴案件來源渠道,各級檢察機關對本院管轄的涉非公經濟控告申訴案件,核查屬實的,依法提出監督糾正意見,對普遍性、傾向性違法問題,或者有其他重大隱患的,要依法及時發出檢察建議。

檢察機關強化監督意識、積極發揮檢察一體化,有利於進一步優化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營商環境。今年全國兩會上,最高檢的工作報告中也指出,檢察機關“持續落實服務民營經濟11項檢察政策,切實做到慎捕、慎訴”。政策堤壩越筑越牢固、法律籬笆越扎越密集,為的就是讓非公有制經濟擁有更好的發展環境。

正所謂,糾正一起錯案勝過制定一大堆文件。對非公經濟申訴案件開展清理和監督,展現了依法平等保護產權、依法平等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的堅定決心。近年來,得益於中央要求貫徹到司法實踐中,一些冤假錯案得以平反糾正。從撤銷張文中案原審判決、改判無罪,到“內蒙古農民王力軍收購玉米非法經營案”再審改判無罪,這些涉及產權和企業家群體的冤假錯案得到糾正,具有標杆意義。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這是司法為民的責任擔當。這次最高檢開展非公經濟申訴案件清理和監督工作,劍指非公經濟的權益保障和權利救濟,為民營企業規避了不必要的經營風險,切實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

依法平等保護非公有制經濟的健康發展,這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部署,也是優化營商環境的必然要求。各級必須增強政治意識、提高政治站位,切實抓好落實。在我國過億的市場主體中,民營企業在數量上佔據絕對地位。改革開放以來,非公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在支撐增長、促進創新、擴大就業、增加稅收等方面功不可沒。2019年,國務院制定出台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明確提出,優化營商環境應當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通過司法主動作為、依法作為,營造更加法治、透明、公平的政策環境和輿論環境,必將進一步增強包括企業家在內的全社會公民的人生、財產、財富安全感,使得企業家安心經營、放心投資、專心創業。

放置在當下的經濟形勢中,依法保護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更具有緊迫性和必要性。當前,我國經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新冠肺炎疫情給產業鏈、供應鏈造成較大沖擊,尤其是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面臨許多困難。中小企業事關國計民生,事關“六穩”“六保”目標的實現。在這個背景下,既要通過放管服改革把市場激活起來,通過更加靈活積極的宏觀政策工具幫助中小企業度過難關,也需要發揮司法作用,盡量規避因為案件辦理的一刀切、機械辦案等問題,給中小企業經營增加負擔和風險。與此同時,對非公經濟控告申訴案件及時給予回應,才能及時化解糾紛、切實暢通救濟渠道。

留住青山,方能贏得未來。數據顯示,上半年,作為外貿第一大經營主體的民營企業進出口6.42萬億元,增長4.9%。民營企業進出口逆勢增長,在外貿穩增長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反映了民營企業在外部形勢復雜的背景下,依然展現出了強勁的競爭力和生命力,非常可喜。展望未來,加強依法保護、優化營商環境,民營經濟必將創造新的業績,助力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責編:段星宇、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