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施救,理性自救,齊心協力,不拋棄、不放棄,共同成就了生命的奇跡。相比出了事情知道怎麼應對,我們更樂見的是,把功課做在前面,盡可能保証不出事——永遠不用啟動應急救援預案,不把工人置於任何險情和安全隱患中。
都活著!12月18日清晨,經過80多個小時的緊張救援,川煤集團杉木樹煤礦透水事故中被困的13名礦工成功獲救升井。12月14日15時26分,該礦發生透水事故,當時井下347人中329人安全出井。事故共造成5人死亡。
不少媒體使用了“奇跡”的字眼。的確,在礦難面前,沒有什麼比人活著更讓我們欣慰。以生命的名義,再多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也是必要和必須的。
正因為這樣的“奇跡”,我們很想知道,此次救援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從不少媒體的報道可以看出,這是外部施救與被困者自救共同努力的結果。
外部救援方面,快速反應為救援爭取了最大生機——搶險排水人員、專業救援隊伍、醫務人員等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爭分奪秒,后續救援隊伍也不斷充實、集結﹔現場指揮靈活,據最新的現場形勢和數據,隨時研判、調整方案,並准備了多套備用方案。
被困人員自身的應對和素質同樣關鍵。他們經驗較豐富,被困期間,輪流打開礦燈,確保洞內保持光源﹔他們熟悉巷道地形,選擇了生存概率最大的逃生方向﹔他們逃生到地勢較高的獨巷,空氣、溫度相對舒適﹔他們通過敲擊管線、傳紙條等方式與外部救援取得聯系……
這不禁讓人想起多年前的山西王家嶺煤礦透水事故和電影《地心營救》對智利一場礦難救援的還原,其中的一些情節、細節很有共通之處。
科學施救,理性自救,齊心協力,不拋棄、不放棄,共同成就了生命的奇跡。我們為生命慶幸,希望這樣的救援經驗能夠對更多救援、更多煤礦企業有所啟發和幫助。當然,我們從內心裡,絲毫不希望這些經驗再次派上用場,因為那極有可能意味著新的礦難。相比出了事情知道怎麼應對,我們更樂見的是,把功課做在前面,盡可能保証不出事——永遠不用啟動應急救援預案,不把工人置於任何險情和安全隱患中,才是真正的牛氣。我們更應清醒地認識到,奇跡往往帶有一些運氣和巧合的成分,可能難以復制。與其期盼礦難之后的奇跡,不如遠離礦難本身。
奇跡是奇跡,事故是事故,責任是責任。當我們為奇跡激動之時,無法釋懷的是,這畢竟是一場礦難,是造成了人員傷亡的礦難。而在其他一些地方,礦難同時在發生,救援卻沒這麼順利——同樣是在18日,貴州安龍縣廣隆煤礦煤與瓦斯突出事故搜救結束,事故共造成16人不幸遇難。此前,貴州省、州、縣三級同樣是全力組織搜救。
應該正視的是,此番發生事故的杉木樹煤礦在安全生產方面的漏洞和諸多做得不到位之處,恐怕一直存在。媒體報道顯示,事發煤礦從今年4月起每月均有瓦斯超限記錄,員工作業受傷頻發。就在11月,該礦發生過一次瓦斯超限三級報警事故,企業被處以罰款,相關人員被罰款、警告、調崗、撤職等。警鐘一直在敲,企業卻無動於衷,無所作為。終於,小禍不斷,大禍來犯。
平心而論,這場生命奇跡中,主要救援力量和資源是當地政府和應急管理部門調遣的,主要救援方案、救援工作也是這些力量制定和展開的。為彌補和挽回礦難的損失,這種付出無疑是巨大的。
我們為奇跡慶幸,更為礦難扼腕。人命關天之事,不能用奇跡去沖抵和淡化責任,奇跡和救援成果需要肯定,但責任必須嚴肅嚴格追究。唯此,人禍所致的礦難才能有所遏制,生命安全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得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