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東青島市氣象局專業氣象台官方微博@青島氣象 發文指責青島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官微@青島發布 違規發布台風預警信息。據報道,被懟后,@青島發布 致歉:青島發布頭條號將青島氣象台發布的“台風對青島的風雨影響”,改成了“台風預警”,出現錯誤。主要原因是我們的專業知識欠缺,分析把握不夠。
一場劍拔弩張的PK,以@青島發布 的道歉而畫上句號。專業的事交由專業機構做,特別是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氣象發布,嚴禁個人擅自發布,這是法律的剛性規定,不可違背,否則后患無窮。青島發布頭條號將“台風路徑預測”等同於“台風預警”,確是硬傷,被點名硬懟,並不冤枉。
@青島發布 公開道歉,也不跌份。相反,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真誠認錯、迅速糾錯,並自我反芻,舉一反三,是避免重蹈覆轍的前提。由此,不能不審思當前一些政務微博運營中出現的怪現狀。
無需贅言,當然絕大多數政務微博都值得信賴,所發布的信息滿足了公眾的知情權,不僅及時回應了社會關切,還讓公眾了解到政府在做什麼、怎麼做,更好地體現了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但個別政務微博在運營時備受詬病,抑或因某條微博而引發爭議,究其因,可分為三種情況。
其一,與專業能力不足有關。比如@青島發布 在頭條號上的錯誤,原因是,專業知識欠缺,分析把握不夠,確實需要“引以為戒,加強氣象等方面知識的學習了解”。這類錯誤,屬於無心之失,不必揪住不放。
其二,與政治意識不強有關。有的政務微博發布錯誤的政治信息,影響惡劣,看起來與把關不嚴有關,實際上暴露出相關部門缺乏政治敏感,連負責審核的人員都不講政治,怎能指望具體的發布者謹慎發布?
其三,與觀念不新有關。有的政務微博形同僵尸,偶爾發一兩條,不是缺乏時效性就是無關痛痒,甚至盡是風花雪月,有時不乏低級無聊的信息。如果把開通政務微博當作一種形式主義,“重建輕管”“隻建不管”,自然丟人現眼。
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全國經認証的政務微博達到17.6萬個,政務類微信超過50萬家……基本實現了國家部委、省、市、縣、鄉全覆蓋。數量上來了,質量有保証嗎?
政務微博不能不發信息,否則留之何用?也不能亂發信息,否則必然受到抨擊,危機四伏。換言之,一些政務新媒體由於存在功能定位不清晰、信息發布不嚴謹、建設運維不規范、監督管理不到位等突出問題,導致“僵尸”、“睡眠”、“雷人雷語”、“不互動無服務”等現象時有發生,這對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不良影響。
去年年底,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於推進政務新媒體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提出,要持續提升政府網上履職能力,努力建設利企便民、亮點紛呈、人民滿意的“指尖上的網上政府”。其中,明確要求“解決有平台無運營、有賬號無監管、有發布無審核等問題”。
一言以蔽之,政務微博可真得長點心,更得化壓力為動力,化期許為行動。按照“誰開設、誰主辦”的原則確定,以內容建設為根本,不斷強化發布、傳播、互動、引導、辦事等功能,不僅能夠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提升民眾的獲得感,更能全方位塑造政府形象和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