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大家談:讓每一分信任都踏踏實實

——大病網絡眾籌,愛心該如何安放(中)

2019年05月20日05:3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數據顯示,2018年民政部指定的20家互聯網募捐信息平台,共為全國1400余家公募慈善組織發布募捐信息2.1萬條,網民點擊、關注和參與捐款超過84.6億人次,募集善款總額超過31.7億元。共建共享一個公開透明、信任互助的募捐平台,是全社會的共同心願。本期大家談,我們選刊三篇讀者來稿,為公益出謀劃策,為愛心保駕護航。

  ——編者  

  

  突破模式局限

  石永程

  個人大病求助互聯網服務平台,是解決貧困人口及重大疾病患者就醫資金問題的一項模式創新,也是“互聯網+慈善”的新型籌款方式。但也要看到,誠信問題與健康問題交織,公益慈善與大眾愛心關聯,患者發愁的是治療費用從何而來,平台考慮的是如何消除詐捐事件,公眾擔心的是患者信息是否屬實、平台是否可靠……網絡籌款模式該如何突破現有局限,解除“眾愁”呢?

  現實地看,作為大病籌款的發起方、信息發布者,規范平台行為無疑是最具操作性的選項。比如,得到具有公信力的資質授權才能開展眾籌行為﹔強化信息審核力度,對發布的信息負責﹔加強與第三方機構基金會與醫療組織的合作,做到善款使用公開透明﹔積極與相關單位協調,推動互助平台與征信系統相挂鉤﹔與有關部門共建共享失信人名單,進行有效懲戒,等等。

  陽光照亮愛心

  劉元通

  近年來流行於網絡空間的公益眾籌,憑借涉及面廣、效率更高等優勢,使零散的慈善資源更快集中、更好分配。從本質上來說,其與線下公益眾籌並無區別,都要時刻保証公開透明。

  眾籌平台表面只是信息載體,實則也是誠信平台、責任平台。平台運行、信息發布的全過程都應置於陽光下,讓捐贈者充分了解真實情況並做出自主決定。如果缺少事前、事中、事后的信息公開機制,讓關鍵信息失真,甚至有發布者使用具有偏向性、誘導性的表述,就難免會讓捐贈者有被蒙騙的感覺,同時也給別有用心者鑽空子的機會,造成種種眾籌亂象,透支寶貴的社會善意,給參與各方造成誤傷。

  確保善意在社會中順暢流轉,關鍵是要切實筑牢信息真實的關口。隻有構建更加科學完善的機制,確保眾籌全程都在陽光下運行,充分保障捐贈人和社會公眾的知情權,眾籌模式以及平台自身才能走得更遠。

  明確責任邊界

  匡  吉

  不少人的疑問在於,如何保証整個過程中信息的真實性。實踐中,一方面個人信息存儲於不同部門,統籌起來難度不小﹔另一方面,治療費用往往難以事先確定,會根據病情進展發生波動。

  盡管個人求助不屬於慈善募捐,但事實上,一個完整的網絡眾籌過程,無論是求助者,還是幫助者,或者平台,各方都有責任邊界。作為發起求助者,必須對自己發布的信息負責。作為參與幫助者,需要對自己的判斷負責。作為平台,本來就負有管理責任,除了在明確籌款規則、確保相關信息和憑証齊全完整外,還應負有提醒的責任,既要向求助者明確要求承諾個人信息的真實性,也要對幫助者作出風險提示。

  從目前情況來看,防止“騙捐”“詐捐”的發生,建立互聯互通的信息網絡,還需要一個過程。隻有明確各方責任邊界,才能更加彰顯誠信的價值,更好發揮監督的作用,讓眾籌平台更加規范,眾籌行為更加有效。


  《 人民日報 》( 2019年05月20日 09 版)

(責編:白宇、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