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允許游客自助講解又何妨?

周文韜

2018年08月21日13:10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近日,市民路先生在恭王府博物館展廳為朋友介紹相關歷史知識時被工作人員勸阻。工作人員解釋,為防止博物館內游覽混亂,及“野導游”傳播錯誤歷史信息,展廳內不允許做講解。這讓路先生非常費解,“我又不是‘野導游’,只是給朋友介紹歷史,為什麼不行?”

新聞事件雖小,卻折射出一些歷史文化景點管理比較刻板,程式化商業開發過度,忽視人文體驗的問題。商業化的特點是標准化、批量化,並以此獲取最大商業利潤。但文化旅游中過度商業化的弊端也顯而易見——景點千篇一律、解說詞千人一面、旅游產品形態單一。歷史文化景觀本應是小火慢燉出的精品特色菜,在不少地方卻成為標准程序烹飪出的速食快餐。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導游套路化的解說詞雖然正確、標准,但無法窮盡恭王府百年積澱的豐富歷史意蘊。與其用套路化的解說詞限制游客自主思考,不如少一些灌輸式的講解,多一些開放式的探索。隻要不妨礙他人,游客結合自己的知識儲備和參觀感受,與同伴輕聲交流,不僅不應該勸阻,反而應該鼓勵。

隨著公眾文化素養的普遍提升,信息獲取的日益便捷,公眾在參觀歷史文化景點時早已具備自我探索、自己感悟的能力。“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歷史文化景觀隻有和個人思接千載的獨特體悟發生奇妙化學反應,才能重新煥發生命力。當前,“參與式博物館”在一些發達國家逐漸興起,博物館等歷史文化景觀被重新定義為“一個觀眾能夠圍繞內容進行創作、分享並與他人交流的場所”,這種管理開發思路,值得國內景點借鑒。

中國傳統藝術中講究留白,在文學中“不著一字,而形神俱備”,在音樂中“此處無聲勝有聲”。在歷史文化景點的開發上,不如少一些替游客去感受、去判斷,多一些留白,留下想象空間,允許游客自己去探索、體驗、感悟、交流,隻有這樣,才能更接近文化旅游的真諦。

(責編:董曉偉、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