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多渠道解決空巢老人問題

丁建庭

2018年07月06日08:40  來源:南方日報
 

“空巢老人”的話題,總能觸動兒女內心的柔軟,因為總有做得不夠的地方。近日,2萬名網友參與了一項名為“空巢父母看病”的網絡調查,結果顯示:父母生病時,有七成是自己去醫院﹔兩成不去醫院,在家“硬扛”﹔僅有一成會在子女的陪伴下前去看病。

面對這樣的調查結果,不少人再次感受到了“扎心之痛”,為父母生病時不能陪伴左右。現代社會,人口快速流動,“父母在,不遠游”的傳統家庭倫理逐漸式微,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單獨居住或老年夫婦獨立生活在一起,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群體——“空巢老人”。根據民政部的數據,目前我國城鄉空巢家庭超過50%,部分大中城市達到70%﹔農村留守老人約4000萬,佔農村老年人口的37%。這一群體的規模還在繼續擴大,並且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首當其沖的便是就醫難題。“最怕突然接到電話,聽到的是父母生病的消息”,這是很多年輕人的心聲。而對於空巢老人來說,感到最無助的時候就是“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訊錄裡”。“僅有一成有子女陪伴看病”的調查結果,既讓人心酸,又讓人無奈。

之所以稱之為“空巢”,就是因為沒有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缺少陪伴。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這種空巢現象都將持續下去,而且還會進一步加劇。一方面,人口流動是大勢所趨,農村青壯年大量流入城市,中小城市青壯年則流入大城市,空間上的分離勢必造成規模龐大的空巢老人﹔另一方面,即便父母子女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但由於居住條件改善、生活習慣差異、代際思想觀念不同,不少年輕人也選擇與父母分開居住,同樣也是在制造空巢現象。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發展方向,從一定意義上說,也是體現現代社會進步的重要表征。所以說,期望父母子女住在一起的想法並不現實,分開居住、獨立生活才是未來常態,而更多時候也隻能是老人自己去醫院看病。面對這樣的現狀和趨勢,的確讓人心酸無助,卻沒有必要自怨自艾,因為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現象,幾世同堂的家庭結構已經回不去了。

“空巢”現象實屬必然,但並不意味就可以“無為”。目前,法律規定子女有贍養老人的義務,並且倡議“常回家看看”,給解決空巢老人問題注入了外在動力,但這遠遠不夠。無論是對離家千裡的游子,還是對同處一城的子女,其實都很難通過法律政策和道德層面的倡導,讓他們回到老年父母身邊,提供情感贍養和日常陪伴。社會問題不可能完全交給個人來解決,除了勸導子女承擔責任,讓更多家庭恢復養老功能,還要通過各種辦法,動員政府、社會和企業等多元主體參與養老事業,多渠道解決空巢老人問題。比如,大力發展專業養老機構、養老產業企業、提供養老助老服務的社會組織﹔積極探索醫養結合養老模式,鼓勵發展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服務﹔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發展互聯網+養老+醫療,化解異地、遠程養老就醫難題,等等。當然,老人的觀念也須作出適當轉變,要把生活和精神情感的重心從子女身上移回自己的身上,找到晚年之樂,走出孤獨悲情,擺脫空巢之苦。

人在千裡之外,心系家中父母。空巢老人問題是誰也無法回避的問題,而且中國已經進入快速老齡化階段,老年人問題將更趨嚴峻。隻有正視問題,找出症結,多策並舉,才能讓更多老人老有所養、安享晚年,為人子女者也才能少一些心酸和無奈。

(責編:董曉偉、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