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中國制度何以自信

2015年05月08日04:0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簡稱“中國制度”)之所以自信,在於它具有獨特優勢,具有活力潛力,適應我國國情和發展要求,取得顯著制度績效,獲得社會廣泛認可,有著強大的自我完善和發展能力,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圍繞這一觀點,本版的幾篇文章從不同角度進行探討。

  ——編 者 

        

  把握自身邏輯 創造中國奇跡

  中國制度是自主建構並合發展規律的

  林尚立

  建構一個國家制度的過程,既是自主組織和規范的過程,也是學習與借鑒先進制度的過程。其中,自主組織與規范是根本,隻有這樣,建構的制度才有根基和生命力。基於中國人自己的深思熟慮和自主選擇,中國在告別傳統制度文明后,成功塑造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文明,創造了中國發展的奇跡。

  中國制度是自主構建起來的。從中國現代國家制度的結構要素來看,中國現代國家制度與中國傳統社會國家制度沒有直接的淵源關系,其要素主要來自西方所開啟的現代制度文明體系。但從中國現代國家制度形成的歷史過程看,中國現代國家制度是中國人自己建構起來的。考察中國從傳統制度文明向現代制度文明轉變的整個歷史過程,可以看到:中國現代制度文明不是憑空而來的,是中國人經歷了一次次試錯性的探索和實踐慢慢摸索出來的。這其中有兩個歷史大勢起到了決定作用:一是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即人民民主﹔二是保持國家轉型過程的統一性,使國家實現整體的現代轉型。長期以來,人們往往從前一個歷史大勢的作用來理解現代中國制度文明。實際上,中國現代制度文明的具體制度建構及國家組織形態,主要受后一個歷史大勢的影響,這就是長期保持國家的內在統一性,即在現代化轉型中維系一個統一的中國。

  中國制度的構建有自己的邏輯。就國家轉型與現代國家建構所面臨的基礎和任務來看,西方面臨的是如何使高度的分散性整合為內在的一體化﹔而中國面臨的是如何使傳統的大一統國家在現代化轉型中延續為一體化的現代國家。僅此一點就足以決定中國的國家轉型與現代制度建構,無論如何不能照搬西方的邏輯,而必須充分把握中國自己的邏輯。傳統中國向現代國家轉型不是內生的,而是外力作用的結果,所以中國現代制度的建構必須將現代化所要求的現代國家建設方案與中國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從中探索和把握自己的邏輯,走出中國的路。正因為中國做到了這一點,才建構起能創造中國發展奇跡的現代制度,形成強大的制度自信。可以說,盡管中國制度的構成要素不是中國傳統的,但整個制度體系的建構者和制造者是中國人自己。領導中國制度建構和制造的核心力量,就是中國共產黨。

  中國制度的構建有自己的核心力量。在中國現代制度建構與國家建設中,中國共產黨始終是核心力量。這個政黨是基於承擔領導革命和建設新社會、新國家而產生的政黨,天然承載著兩大歷史使命:一是將全體民眾凝聚為一個有機的集合體即人民,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二是維系國家的內在統一,保持國家整體轉型與發展。這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內在需求。它既定位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責任與時代使命,同時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在中國現代制度體系中的根本地位。作為中國現代制度建構的核心力量,中國共產黨在推動中國現代制度建構的過程中,賦予中國現代制度以社會主義本質屬性,從而建構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

  中國制度的構建有基礎原則。縱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國共產黨始終是在遵循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以及中國社會自身發展規律三者有機統一基礎上進行制度建構的。由此,中國共產黨形成了一些制度建構原則:第一,現代化原則,將民主與法治作為中國建構現代制度的基本准繩。第二,人民當家作主原則,堅持和完善保証人民掌握國家權力並有效監督立法、行政和司法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第三,維護國家統一原則,通過單一制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機統一,保証多民族國家的內在統一與和諧。第四,創造有效發展原則,不談虛幻的民主,堅持建設能夠創造社會進步與人民幸福的實實在在的民主制度,如大力推行既吸納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又能優化國家科學決策的協商民主。第五,法治化原則,強調制度是國家治理之本,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第六,自主實踐原則。中國共產黨所建構的制度體系並不簡單地從概念、價值或外來的某種模式出發,而是基於自主的實踐和探索,以保障其必要的適應性和有效性。

  上述原則不是一夜之間形成的,是中國共產黨長期探索和實踐的成果,既有來自對成功經驗的總結,也有來自對挫折與教訓的反思。正是基於這些原則,中國共產黨建構起一套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中國發展的奇跡充分表明,這套制度體系不僅適合中國社會,而且能夠有效保証和推動中國社會進步與發展。制度建構的主體性、制度發展的現代性、制度運行的有效性、制度規范的法治性,是中國人對自己國家制度形成充分自信的基礎。

  制度自信表明中國制度體系符合中國國情和人民利益,能夠推動中國進步與發展,但這不等於中國目前的制度體系已經完善。客觀地講,中國全面推進制度建設的時間並不長,國家的宏觀制度向中觀制度和微觀制度的延伸與相互配套也才剛剛開始。為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中國制度建設的新目標,開啟了中國新一輪制度建設。充分的制度自信是新一輪制度建設的動力與保障,而新一輪制度建設必將從根本上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現代性、有效性與法治性,從而推動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作者為上海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復旦大學副校長)

     

  人民當家作主 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集中力量辦大事

  中國制度的本質、特色、優勢

  包心鑒

  中國制度是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了解中國制度的優越性,是堅定中國制度自信的前提。中國制度何以自信?從根本上說是因為這一制度具有特有的本質、鮮明的特色和巨大的優勢,是科學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是具有強大生機活力和發展前途的先進社會制度。

  特有本質

  制度,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國家形式,是國家本質的根本體現。衡量一種國家制度是否先進的重要標志,是看人民在國家制度中的位置。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使命,是打破和改造舊的國家機器,確保人民“有決定國家制度和管理國家的平等權利”。我國的國家本質深刻體現在國家制度之中:不斷實現人民作為國家和社會主人的地位與權利,是中國制度形成和發展的根本基礎﹔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是中國制度不斷完善的主體依靠力量﹔維護與實現人民群眾根本權益,是中國制度定型和發展的根本價值指向。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黨從人民當家作主這一制度本質出發,帶領人民不斷推進制度創新和完善發展,逐步形成一整套相互銜接、相互聯系的制度體系。中國制度特有的本質,正是通過這一系列與之相適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體制度得以體現。這一制度體系,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時代潮流,為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提供廣泛的途徑、有效的方式和堅實的保障,有力調動了人民群眾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這是中國制度之所以充滿自信的根本所在。

  鮮明特色

  理論邏輯和歷史邏輯的有機統一。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証統一。這在中國制度的形成和發展上突出表現為兩點:一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與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機統一。在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逐步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既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根本體現。二是追求效率和維護公平的有機統一。中國制度既顧及社會差距的客觀性和現實性,把追求效率、提高效率放在重要位置﹔又顧及社會公平與公正的必然性和目標性,在發展過程中著力實現效率與公平的有機統一。

  自我變革和堅持方向的有機統一。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但改革不是改向。如何既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除弊鼎新,又堅定不移維護基本制度、堅持正確方向,是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面臨的嚴峻考驗。我們黨成功應對了這一考驗。中國制度就是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不斷完善和發展的。在領導和推進深化改革中,我們黨又明確強調,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不可動搖,基本原則不能改變。正是在這種“變革”與“不變”的辯証統一過程中,中國制度彰顯出巨大的優越性和凝聚力。

  自主選擇和開放包容的有機統一。歷史表明,任何一種社會制度,隻有符合本國的基本國情,融入本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適應本國人民的利益需求,才會有旺盛的生命力。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創立中國制度的過程中,既堅持我國制度文明的主體選擇性不動搖,絕不照搬別國模式,又在借鑒人類制度文明的優秀成果中不斷豐富和完善我國制度。正是由於堅持主體選擇和開放包容的有機統一,中國制度呈現出巨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

  巨大優勢

  有利於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效應對危機。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我國發展既面臨新的機遇,也面對不少挑戰。中國制度始終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的本質,維護政令統一和國家安全,把民主與集中有機統一起來。這樣一種國家制度架構,有利於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效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和危機,確保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這是在當今世界深刻變動和激烈競爭中中國之所以能穩步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有利於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改革總目標,表明了我們黨在中國制度上的高度自覺和自信。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是中國制度的創立與完善﹔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質和指向是進一步推進中國制度的現代化。中國制度的完善和發展融匯於國家治理的各個領域與各個層面﹔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不斷提升,也必將進一步釋放和發揮中國制度的內在活力和巨大優勢。

  有利於進一步激發社會活力,增進人民福祉。幾十年來,我國經濟之所以能夠持續發展、民主之所以能夠不斷推進、文化之所以能夠日益繁榮、社會之所以能夠充滿活力,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中國制度的創立和完善,使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得以競相迸發,使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得以充分涌流。隨著“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進一步落實,中國制度必將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進一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

  (作者為濟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副會長)

    

  制度自信的充分體現和可靠保証

  不斷自我完善和發展

  張賢明

  制度體系是否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判斷標准之一,在於制度體系是否具有自我完善能力,能否與時俱進、不斷發展。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沒有堅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氣,同樣,離開不斷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徹底、不可能久遠。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期,通過內生性演化不斷完善和發展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既是今天制度自信的充分體現,也是明天制度自信的可靠保証。

  制度自信的前提在於制度體系的社會認同度。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制度建設卓有成效,國家的制度體系具有較強的包容性和整合力,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總體上適應了中國國情和發展要求。但不可否認,還有一些具體制度不完善、不健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們對制度的認可。隻有獲得人們廣泛信賴和尊重的制度才具備強大整合力,將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的實際效能,進而堅定人們的制度自信。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利益群體逐漸多元化,利益訴求也出現分化。這就要求通過制度建設,進一步提升制度體系的整合力和認同度。

  制度自信的基礎在於制度體系的科學性。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是激發、維系和強化制度自信的基礎和保障。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展示了中國制度的生機活力和巨大優勢。以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為核心建構的制度體系,應從整體性、系統性、協調性等要求出發,通過不同制度之間的緊密銜接、相互配合,發揮制度體系規范行為、整合利益和協調關系的作用,確保制度體系的組成部分和構成要素圍繞既定目標協調運行。這裡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遵循權責一致的原則構建科學合理的權責關系,明確公共權力行使的范圍、規則及責任。二是有效化解國家治理現代化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和矛盾,提高治理主體的多元化程度和治理主體之間的協同性。

  制度自信的關鍵在於制度體系的執行力。執行力是制度體系的生命之所在。中國制度具有整合社會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等優勢,但一些具體制度執行力不強也成為影響中國制度優勢發揮的因素。為此,必須在加快法治中國建設、提升制度執行力方面下更大氣力。法治化既是檢驗制度成熟程度的重要尺度,也是提升制度執行力的基本方式。沒有可靠的法治作為支撐,制度就會缺失權威性和執行力,制度自信也就無從談起。應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制度建設,確保改革在法治框架內進行,並把制度建設的成果及時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

  制度自信的路徑在於制度體系的內生性演化。中國的制度體系是長期發展、漸進改革的內生性演化結果,是有主張、有定力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的結果。改革開放的實踐已經証明,內生性演化是提升制度運轉有效性的重要途徑,也是堅定制度自信的基本路徑。當下中國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以及相應的體制機制已經具備較強的中國特色、民族特性和時代特征,這是內生性演化之基,完善和發展制度決不能“推倒重來”或“另起爐灶”,而是在既有基礎上的自我完善與發展。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創新發展,則是內生性演化的內在要求。任何安於現狀或止步不前的做法都會使經濟社會遭受損失,制度自信也難以徹底、久遠。

  (作者為吉林大學行政學院院長、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08日 07 版)

(責編:白宇、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