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觀滄海:反亞投行,台灣又一場“茶壺風暴” 

木  鳴
2015年04月09日09:0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深夜召開宣布加入的記者會、30余人沖撞“總統府”高分貝抗議、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鄭重聲明……台灣申請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的過程,充滿戲劇張力,激烈的反對聲音也與眾不同。只是這場完全來自台灣內部的爭議,更近似於“茶壺風暴”。

  源自英國諺語的“茶壺風暴”,原意是小題大做。不過,引入中文后,由字生義,更多被用來形容為某組織內部發生很大風波,卻無關外界痛痒。這兩層意思都適用於台灣反亞投行風波。可能很多台灣人接受不了,但真相就是這樣。

  加入亞投行對台灣的利弊得失不需多說。亞投行是為“一帶一路”沿線的基礎建設提供資金支持。貫穿亞歐非大陸的“一帶一路”,其基礎建設所需要用的建材設備、石化產品、電信、建筑工程等,對台灣企業都是商機。如台灣《天下》雜志所言,亞投行未來的各種計劃,將會是台商進入東盟、甚至亞洲其他國家市場的最佳順風車。台灣一直渴望融入區域經濟整合,加入亞投行無疑是一次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良機。

  不過,既然兩岸服貿協議都可以在台灣引發大震動,亞投行此番遭遇也不算意外。比照一年前的反服貿:同樣激烈的動作,甚至30余位參與者也曾出現在反服貿的現場。內容雷同的控訴,比如質疑程序,台灣當局加入亞投行是“黑箱操作”﹔比如質疑尊嚴,由陸委會向國台辦遞交申請,矮化台灣……當然,更類似的是,台灣之內吵得熱火朝天,台灣之外水波不興——加入或不加入,主要影響的是台灣自己,別人還能說些什麼呢?

  到底將是怎樣的“茶壺風暴”?反服貿風波可以做個例証。早在反服貿風波之時,就有台灣學者提出諍言,“時間並不站在台灣這邊”,可惜的是,理性的聲音分貝太小,高不過那些聳人聽聞之語。曾經沸沸揚揚的反服貿風波,經過一年的沉澱,除了當事人以沖撞體制自矜外,隻留下一份束之高閣的協議,讓台灣錯失一次快速發展的良機。這也是大陸與韓國簽訂自貿協定時,台灣比大陸討論還熱烈的緣由。無人不想起兩岸服貿協議,多少人心中五味雜陳。

  當然,兩岸服貿協議畢竟還是兩岸間的事情。兩岸一家親,台灣發的牢騷還有人聽,大陸基於手足情深,后續或許還有再協商的可能。亞投行已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申請成為創始成員,大陸縱使是發起者,也不能逾越共同規則。倘若台灣錯過,恐怕也隻能錯過了。幸而台灣趕上了亞投行提出申請的末班車。

  對於亞投行的機遇,台灣主管官員曾表示,台灣有資金、有技術、有人才、有制造設備能力優勢,此話不假。可惜的是,茶壺中的風暴太多。去年反服貿,今年反亞投行,明年、后年呢?


  《 人民日報 》( 2015年04月09日 20 版)

(責編:王倩、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