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加拿大太陽馬戲團的一台劇目,幾代中國雜技演員參與其中,東方文化元素在此被積極呈現,16年全球巡演,購票觀眾逾1100萬人次——

人民日報藝文觀察:《龍獅》帶給我們什麼

張  健  湯  歡
2015年03月26日07:5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為《龍獅》演出劇照。

  不久前,世界著名的加拿大太陽馬戲團的一台雜技綜藝劇目《龍獅》在美國安克雷奇市完成此劇最后一場全球巡演。自1998年至2014年,16年時間裡,《龍獅》演出共計5035場,走遍世界五大洲的150多座城市,累計觀眾超過1100萬人次,創造了太陽馬戲團單一劇目全球巡演的輝煌成績。

  《龍獅》在太陽馬戲團的所有巡演劇目中,是頗為成功的一台,其鮮明特點在於:這是一台凸顯中西文化相交相融並以中國演員為主體與骨架的劇目——整台戲50多位演員中,中方演員佔了近一半。太陽馬戲團高級副總監迪婭妮·奎恩女士認為,“與太陽馬戲團其他演出中方演員隻擔任一兩個節目不同的是,《龍獅》的靈魂就是中方演員,沒有他們,《龍獅》就不成其為《龍獅》。”

  《龍獅》何以成功?它對我們的雜技演員以及國內雜技表演有什麼啟示?它能否為我們正致力推動的“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有益借鑒?帶著這些問題,我們走訪了《龍獅》的編創人員。

  (一)

  1997年,中國對外演出公司攜帶自創綜藝晚會《東方之風》巡演歐洲。加拿大太陽馬戲團的總裁在德國看到了這台演出。正是這台演出讓他萌生了合作的願望,隨后經過協商,太陽馬戲團出資負責創意、制作和市場推廣,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所屬中演公司負責所有中國演出團隊、中國演員、中國節目的遴選、把關、供應和質量管控,《龍獅》正式宣告啟動。

  “龍獅”這個名字是一個專有名詞,在英文中由“龍”與“獅”兩個單詞組合而成,是專門為這部劇目創造的一個單詞。龍代表東方與智慧,獅代表西方與力量。龍與獅合在一處,寓意著“中西文化交融”的主題思想。《龍獅》所有的表演、故事與音樂,都圍繞這個主題展開。《龍獅》的一位中方演員張佳南如此表述對於《龍獅》的理解:這裡面有空氣、土地、水、火四個基本元素,近似於中國古代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概念,台上演員都是這些基本元素的子女,一開始他們對抗、搏擊,后來逐漸理解彼此,開始和睦相處,最后融合成相敬相愛的一家人。“我認為這台戲傳遞的是一個‘愛’字:愛自己、愛眾生、愛天地,裡面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有仁恕禮敬的意思”,張佳南說。

  為了把這種意念傳遞給全世界的觀眾,《龍獅》在節目的表現形式上進行了精心安排。大量富於中國文化特色的項目如舞獅、空翻、跳繩、抖空竹等被糅合進來,同時,又加入了西方的美聲、小丑藝術,印度的舞蹈等等,從而形成中西文化交融交錯的表演效果。《龍獅》裡沒有高難度的雜技項目,這源於太陽馬戲團對雜技藝術的理解:雜技更多是一種表演藝術,而非單純比拼技藝,台上每位演員都應該充分享受表演的快樂,把內心情感恰當地呈現出來,由此感染台下的觀眾。所以,《龍獅》整台戲看下來,給人的感覺是優雅的、舒展的、放鬆的,富於熱情,從容不迫。

  採訪中,《龍獅》對細節的重視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幕后,幾台錄像機隨時保持對前台表演的錄制,一群工作人員圍著錄像機議論評點。據介紹,類似的場記是每場演出都不會缺少的,劇組當場評點演員表現,每演一次就總結一次。甚至對於道具,《龍獅》都到了嚴苛的程度,比如演員的白色演出鞋,每次登台前都必須清洗,以保証鞋面鞋底看起來一樣潔白。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董事長張宇評價說:“《龍獅》之所以能這麼長時間保持質量不變,與這種近於嚴苛的細節管控是分不開的。因此他們才有底氣承諾:觀眾看到的每場演出都有一個穩定的水平,絕不會越演越差。”

  大量融入中國文化元素,凸顯中西文化交融的主題雖然讓人眼前一亮,但要讓全世界更多地區的觀眾都欣賞接受,依然面臨挑戰。這種挑戰首先來自不同國家的觀眾有不同的喜好,對雜技藝術也有不同的理解。尤其在具有悠久雜技傳統的國家,要取得當地觀眾的認可,難度會更大,所以必須做很具體的市場調查。談到這一點,張宇表示:“文化產品往外走,需要充分重視目標群體。《龍獅》設定的目標群體就是西方觀眾,如果搬到中國來演,可能就不會那麼受歡迎,但如果我們引入《龍獅》的創作理念,制作一台以東方觀眾為目標受眾的雜技劇,效果應該會很好——上海的雜技舞台劇《時空之旅》就是典型的案例。”

  (二)

  張宇側重分析了《龍獅》乃至太陽馬戲團能帶給我們什麼啟示。首先,他認為,《龍獅》16年全球巡演所帶來的國內與太陽馬戲團的通力合作,是一個受益匪淺的過程。因為太陽馬戲團是一個國際一流的典型現代文化企業,使用現代企業的管理方法,借助現代市場的網絡體系,其先進理念值得借鑒。盡管這種學習與借鑒都是相對的、雙向的,比如我們的很多雜技項目乃至道具的制作都富含技巧性,可以成為對方的老師,但是張宇坦言:“我們學他們的東西更多。所以我跟我們的演員說,美元要掙,但比掙美元更重要的,就是學習,把世界一流的太陽馬戲團當作‘留學’平台,把握這個寶貴的學習機會,把人家的寶貴經驗、成功模式學到手,融會貫通化為己有。”

  這種學習,最根本的是體現在對於雜技藝術的深度理解上。國內雜技節目,一度專注於技藝表演,專注於在技術上一決高下,看誰的難度高,當難度越來越大的時候,台上的雜技演員實際上是非常緊張的,怕失手、怕受傷。“太陽馬戲團不一樣,他們認為雜技節目是綜合的表演藝術,他們更重視演員在台上與觀眾的情感交流,他們在雜技中糅合了很多其他藝術樣式,並且十分注重燈光、舞美、道具,乃至小丑的串場。”張宇介紹,近些年來,中國的雜技劇目有了可喜的改變,不只是拼技巧,而是更加重視舞台上的表現力,並且也在大膽嘗試對京劇、武術等姊妹藝術的有效吸收、運用。

  《龍獅》全球巡演,為我們如何推動文化走出去也帶來有益啟示。作為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親歷者、實踐者,張宇認為,文化輸出最理想的狀態是水乳交融,不光要“走出去”,還要“融進去”,真正為外國觀眾接受與喜歡,而要做到這一點,不僅要充分研究目標群體,還要樹立品牌意識。“太陽馬戲團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全球文化品牌的創造及其對全球主流市場、主流媒體的持續影響,才能產生提升一個國家文化產品國際地位的持續動力,才能有效地對外塑造國家文化形象。”張宇說。

  雖然雜技藝術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貢獻很大,在全球擁有數以千萬計的觀眾群體,但是這項藝術在國內很多觀眾的心裡,似乎並不受重視,有的觀眾認為雜技不過就是“練活兒的”。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副總經理竺自毅認為,這正是當前中國雜技面臨困境的原因之一。他說,現在不少國內雜技團招不來年輕演員,面臨青黃不接的窘況,“一個原因是大家一說到雜技,就大多以為是低端的藝術﹔另一個原因就是待遇低,雜技演員在收入上毫無優勢,很少有家庭願意讓孩子來受這個苦。”

  “實際上,中國演藝走出去,雜技居功甚偉,因為它是我們中國表演藝術領域的一絕。尤其在太陽馬戲團成為全球知名品牌之后,雜技在西方觀眾眼裡已經成為一種高端藝術。雜技就像一塊海綿,包含的文化含量可以很大很大。中國現在一流的雜技團,在今天中國的演出市場裡也是最國際化、接地氣程度最高的,而且,隨著中國雜技從重技巧到重藝術的轉變,隨著雜技往戲劇化、綜藝化方向發展,中國雜技藝術的面貌已經大為改觀,雜技藝術應該受到國內觀眾更多的重視與更大的支持。”竺自毅說。


  《 人民日報 》( 2015年03月26日 24 版)

(責編:劉春城(實習生)、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