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科技雜談:院士退休為何難

■院士退休難,表面原因是我國一直沒有院士退休的明文規定,深層原因則是院士頭銜的嚴重利益化
備受關注的院士退休問題,終於有了明確的說法。據媒體日前報道,中央已批准院士退休的改革方案,除參與國家重大項目的可延長到75歲外,其余院士一律70歲從工作單位退休。
消息一出,立即在科技界引發熱烈反響。許多網友慨嘆:院士退休這一老大難問題終於有解了!
院士退休有這麼難嗎?事實上的確大不易。2013年11月,年滿80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舫,向工作了一輩子的中國林業大學表達了退休的意思,結果被校領導婉拒。單位不讓年長院士退休並非個案。據報道,在兩院院士中唯一一位獲准退休的院士,是中國軍事醫學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秦伯益,他能在70多歲時實現退休的夙願,還是多次打報告后經中央軍委特批的。
院士退休為何這麼難?表面原因是我國一直沒有院士退休的明文規定,深層原因則是院士頭銜的嚴重利益化。
本來,院士只是榮譽性的學術稱號,院士制度中並沒有賦予院士特權。但是,由於根深蒂固的“最高學術稱號等於最高學術權威”的院士崇拜,在科技經費分配、重大課題立項、科技成果鑒定,以及科技獎勵評選、科技規劃制定、學科與機構評議等科技活動中,形成了“非院士不可”的潛規則,好像沒有院士主持、參加就沒有權威性。錯誤的觀念和錯誤的做法,使院士在學術資源佔有和分配上獲得了話語權和優先權,學術稱號與個人利益、單位利益難以分開。如此一來,不僅沒有院士的單位不惜重金“誠聘”院士,有院士的單位也借口“院士退休沒有明文規定”婉拒其退休。其實,他們並不指望年事已高的院士親自上陣或者帶隊攻關,只是想借“院士”這個頭銜為單位爭取更多利益罷了。
院士是人不是神,年老體弱、創新力下降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規律。長期從事科學史研究的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李俠指出,38—45歲是科學家最具創造力的工作峰值年齡段﹔過了這一年齡段,科研能力會逐漸衰減,70歲之后就很難說有什麼創造力了。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由於特定的歷史原因,我國院士的老齡化問題尤其突出。據統計,現有院士的年齡主要集中在70—89歲之間,40—49歲年齡段的院士比例非常低﹔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年齡在70—79歲的佔到四成以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平均年齡則超過74歲。
可見,讓年事已高的院士“活到老、干到老”,不僅浪費了有限的科技資源、擠壓了年輕科技人員的成長空間,還加劇了院士頭銜的利益化,破壞了正常的學術生態,其弊害不可謂不大。
對於院士退休,科技界早有呼聲。2013年11月公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要求“實行院士退休制度”。
可以期待的是,隨著院士退休新規的實施,一大批年事已高的院士將會名正言順地退居二線。這不僅會給年富力強的青年科技人員提供更多科技資源、更大發展空間,也有助於根治院士頭銜利益化的頑疾,重構健康的學術生態。
當然,讓院士真正回歸學術本位,除了退休年齡一刀切等剛性制度約束,還應在糾正“最高學術稱號等於最高學術權威”的錯誤認識和“非院士不可”的錯誤做法上下大功夫。而解決這兩個問題,尚需全社會的長期努力。
《 人民日報 》( 2015年03月23日 2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