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熱點辨析:“一帶一路”根本不同於馬歇爾計劃

張  鑫
2015年03月18日03:0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一帶一路”與歷史上的馬歇爾計劃存在本質區別,把“一帶一路”類比於馬歇爾計劃,稱之為“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或“新馬歇爾計劃”,不僅不科學、有違事實,而且會對“一帶一路”的價值認同及實施效果帶來消極影響。

  首先,設計構想不同。二戰結束后,歐洲經濟凋敝、百廢待興,迫切需要外界援助。美國提出並實施“歐洲復興計劃”,也稱為“馬歇爾計劃”,幫助西歐國家恢復重建、發展經濟,並確立自己的全球經濟霸主地位。美國實施馬歇爾計劃的本意是,通過援助歐洲恢復經濟,使歐洲成為抗衡蘇聯的重要力量。這一計劃對冷戰的激化和兩極格局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習近平主席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即“一帶一路”,是推動和平發展的大國方略,是一條合作共贏之路。亞洲是當今世界最具發展活力和潛力的地區,也是國際戰略競爭和博弈的一個焦點。面對周邊領土主權爭端、大國地緣政治博弈、民族宗教矛盾等問題交織疊加的安全態勢,中國堅持“親、誠、惠、容”的理念,積極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努力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亞洲安全之路。“一帶一路”有助於亞洲及其他地區相關國家通過合作促進共同安全,有效管控分歧和爭端,走上和平發展之路。

  其次,根本目的不同。美國實施馬歇爾計劃不僅有經濟目的,而且有政治目的。美國為向全球擴張、與社會主義陣營抗衡,迫切需要穩定和復興的西歐盟友,並借拯救歐洲來發展自己。通過附加條件的援助,馬歇爾計劃也在事實上造成了美國控制西歐和西歐依賴美國的結果。

  古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亞、非、歐國家開展經貿往來、文化交流的通道,對東西方文明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中國提出並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就是要弘揚古絲綢之路和平友好、開放包容的精神,探索新形勢下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的新模式。特別是推動實現互聯互通,為沿線國家加強經貿往來創造物質基礎和便利條件,在平等、包容、合作、共贏的基礎上續寫共同發展的新篇章,最終形成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共同發展繁榮的命運共同體。正如習近平主席所強調的,這種互聯互通是基礎設施、制度規章、人員交流三位一體,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領域齊頭並進,是全方位、立體化、網絡狀的大聯通。這與以幫助西歐重建為名、行鞏固自身全球霸主地位之實的馬歇爾計劃有著本質區別。

  第三,參與方式及參與國所處地位不同。馬歇爾計劃是以美國為主導、通過《1948年對外援助法》單方面向歐洲國家投資和輸出產能的經濟援助計劃。這種援助建立在不對等的關系上,附加諸多條件,受援國處於被動接受與附屬地位,不能自主決定經濟政策。這一計劃還將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排除在外,所謂“歐洲復興計劃”實際上是“西歐復興計劃”。

  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戰略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礎上,基於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共建發展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謀求互利共贏。“一帶一路”涵蓋東亞、中亞、南亞、西亞、東南亞和中東歐等國家和地區,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佔全球的63%和29%。“一帶一路”提供的是一個開放包容的發展平台,堅持合作共贏,追求共同發展,倡導平等對話,尊重道路選擇﹔既歡迎沿線國家自願平等參與,也歡迎域外國家為本地區發展穩定發揮建設性作用。

  (作者為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5年03月18日 07 版)

(責編:王吉全、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