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青眼:於兩會中學習什麼

兩會剛剛結束,一個常用的比喻是,把兩會比作觀察中國的一個窗口。隨著中國國力增強和話語權提升,外界越來越重視對中國兩會的解讀。原因無它,兩會正是這個國家向她的民眾並向世界傳遞施政信號與風向的重要場所。
所以兩會期間總會有炒股的小伙伴討論,今年兩會有哪些熱點?老股民大都知道,每年兩會前后,科技創新、環保、民生事業等領域的個股總會獲得資金關注,成為一年一度的“兩會題材”。但如果僅限於發掘兩會帶來的賺錢效應,則未免有些狹隘。
兩會,正是中國國家治理結構中的關鍵一環。執政黨的決策和主張,需要轉換為國家意志,才會對全民具有更強的約束力和凝聚力。如何轉換?就是通過我們民主政治制度的有效運轉。去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各個領域的改革措施次第鋪排、有條不紊、成效斐然。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首先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出爐了一份被認為是“最有魄力的改革計劃”,隨后召開的全國兩會上,通過人大代表的審議、政協委員的協商,進一步在全社會凝聚改革共識,並在人代會表決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將改革舉措進一步細化落實,隨后按圖索驥、穩步推進。
因此,觀察代表和委員的表現,無非聽其言、觀其行,察其言行是否有利於這個目標的實現。兩會是個發聲場,各種聲音此起彼伏。讓人說話,本就是民主的要義,但說得好不好,卻關系到政治制度的效能能否充分發揮。凝聚共識需要真誠,因此我們討厭官話與敷衍﹔尋找最大公約數需要具有協商精神,因此我們同樣不歡迎對立的立場和極端的觀點。
對這件國人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漠不關心或者僅做看客,顯然不是青年主人翁應有的態度。倘大家能於兩會中學習有序政治參與,並行動起來,積極參與到國家公共生活中,久久為功,必然對全國民主政治的發展產生正向推動力。
《 人民日報 》( 2015年03月17日 1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