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2015·中央廚房烹制新聞美味)

人民日報:寬容理性求良策 共襄大業不容辭

沐 沂
2015年03月12日09: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如果您關注兩會新聞,這些天來恐怕要經歷一番頭腦風暴。這“風暴”的中心,既有中央高層釋放的施政信號,也有代表委員提出的各類議題。兩者互相激蕩與呼應,便是兩會最強音,便是國家的宏觀圖景。

  消息稱,人大議案提交已結束,今年的數字是522件﹔政協提案時間也已截止,共收到5857件。兩會要議事,議事就得發聲。是不是好聲音,就要看那些議案和提案裡有沒有改革新聲、有沒有發展強音、有沒有溫暖情懷……

  話說農業界別小組會上,一位儒雅學者模樣的委員,開口頗接地氣。他是河北農科院副院長王海波,去年他駐村一年做幫扶工作,“剛從農村卷鋪蓋回來,要談談村裡的事兒。”田間地頭摸爬滾打,與農民朝夕相處,讓這位農業專家想明白了很多事情,厚厚的一本《駐村日記》便記錄了他的思考軌跡。當然,還有他帶來的5件提案。

  最動人心者,當是委員身上觀照現實的情懷。很多代表委員的執著令人感動:比如河南大學校長婁源功代表連續8年呼吁均衡高教資源,為考學難的河南孩子鳴不平﹔孫兆奇代表連續10年為數以千萬計的“罕見病人”鼓與呼﹔黃細花代表連續6年提出公共場所控煙立法的建議……

  筆者由於工作關系,有機會閱覽代表議案建議和委員提案建議,每每都有一種強烈的感受:每年萬余件文檔,那是一部呈現民生民情的百科全書。

  很多人關注議案提案,也只是在兩會期間。殊不知,提出僅僅是開始。從提案議案到國計民生,要走過漫長的路。打個比方,每一件議案、提案或是建議,其實都是在設置一個議題,由代表和委員提出,由黨政部門落實,最終化為施政措施,影響著你我的生活。

  由此觀之,國家運轉中,代表委員的意見和建議,其實承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好的提案是走出來的”,代表委員中多的是學術“大拿”,但中國的事情卻不是都能在書齋裡找到答案的,正如更高明的學問從來是知行合一。“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治學的道理同樣適用於參政議政。

  還有一點是能不能反映群眾訴求。代表以地域論,委員以界別論,不管如何論,背后都是一方群眾,能不能跟他們保持血肉聯系,能不能利用本職工作收集民意與民智,體現的是代表委員的履職能力,更關系著人民民主能否落在實處。

  其實,兩會開得好不好,很重要的一個考察角度,就是能不能在充分表達意願的基礎上,找到社會最大公約數。因此,議案、提案、建議引發不同聲音原屬正常,甚至可以說,爭議是達成共識而必須要走的路。社會多元,利益多元﹔求同存異,方為正途。正如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所言,隻要出發點沒問題,“無論是贊成的還是反對的、無論是多數人提出的還是少數人主張的,都應該允許反映和表達,都應該得到尊重和包容”。

  這正是兩會的魅力所在——它提供了一個對話與辨析的平台,讓代表廣泛的各種觀點“飛”起來,接受公眾檢閱,以“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的理性精神,尋找中國諸多現實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這正是:

  議案提案同給力,代表委員集廣思。

  寬容理性求良策,共襄大業不容辭。

  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 人民日報 》( 2015年03月12日 06 版)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